楊天命
時下香港人,常常稱面容姣好、身材出眾的女生為「女神」,在社交網絡以甜言蜜語恭維,實在可稱為一種港式「女神崇拜」。
大家是否知道,「女神崇拜」不是當今才出現的名詞。事實上,早在中國原始社會便出現這種概念。當時的女神崇拜,最為大家熟悉的,應該是女媧的故事。這故事也分了幾種版本,除了大家熟知的,女媧以石補天,並創世造人、撮合男女結合繁衍後代外,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是女媧身份是與伏羲或盤古並提的對偶神,與兄長結為夫婦,成為孕育人類的始祖;二是她乃玉皇大帝下派的天神,是治水、降服怪獸、安定人間的英雄。
到底何種說法可信,現已難以考證。可確定的是,人們對女媧的崇拜,從古到今,仍然存在。據學者黃悅考證,河北的女媧神廟,直到今天,朝拜的人仍絡繹不絕。朝拜者多為女性,提着籃子上山,裝着五色紙、紅布、餅乾、小米等朝拜用品。她們沿路灑下餅乾和小米,用來「餵養」女神養的動物;用山上的碎石塊堆成錐狀的石塔,以許下求子的願望;把紅布撕成細縷,繫在路邊樹枝上,以保佑全家平安。每到一處神像,她們都抓一把自己的餅放在神像前的筐子,而且從已有的供品中取一些吃掉。前來求子的人,還會在山頂的造化閣抱走一個塑膠公仔,公仔的性別就預示着來年所得子孫的性別。
說來古代的女神崇拜,借女媧的英雄形象,寄託人們求平安的願望,虔誠而真心,但有時又更像一種「生殖崇拜」,用以求子。今天的「女神」,是社交常用詞,有人用以拉近人際距離;亦有人把其變質為空洞的標籤。時易景遷,「崇拜」有所演變,當中各有優劣,任看客參考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