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展輝介紹自己以金屬和宣紙製成的雕塑《雲》,象徵破壞還原、循環和永恆。
「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每年舉行,眾多藝術家在活動期間開放自己的工作室予公眾免費參觀,展出各類藝術、設計及創意作品,包括繪畫、裝置、雕塑、陶瓷、時裝等。今年「伙炭」特別設置「摘星遊藝」專題導賞團,由眾藝壇達人將火炭區的藝術家按照不同主題分類,組成各式有趣路線,藝術愛好者可跟團遊走,也可根據提示探索喜愛的主題,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對話,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探尋創作背後的想法,發現各類藝術之間的關聯。■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藝術工作室和工業生產並存,「白天工業,夜晚藝術」是「伙炭」的特色之一,不同的作息和持續的噪音都是無法解決的難題,但這使「伙炭」更像一個小社會。進駐「伙炭」約十二年,作為藝術村董事會主席兼藝術家的周俊輝介紹說:「同為藝術村,北京798和石硤尾JCCAC都是空置廠房的再利用,且只有藝術存在,相比之下較為單一。」獨立策展人梁展峰則認為,現今香港的文藝活動以展覽和表演為主,卻缺乏生產和創作過程的展現,「『伙炭』並沒有策展概念,不會設定某個主題強迫藝術家去做,今次『開放計劃』通過統籌工作室的類別,以不同的角度歸納出不同的遊走方法,旨在讓公眾與藝術家有更親密的接觸與溝通,亦會提供有別於藝廊、博物館的參觀經驗。」
今年是旅居香港的英國藝術家Steev Saunders參加開放計劃的第二年,火炭對他來說不僅風景宜人,且工作室面積大、租金便宜,於是他在這裡成立了自己的「3×3×3」工作室, 製作更多大件的作品。此次他展出的幾件動態雕塑作品都與聲音有關,如相互碰撞的風車裝置、五顏六色唱片的組合體,以及與舊式電腦原理相似的音樂盒裝置。 「我並非專業藝術家,但從小酷愛電子音樂,想將藝術和音樂組合在一起。我希望大家聽到風車轉動時發出的聲音後有所感觸,而那些在廟街苦尋得來的彩色膠唱片也極特別。至於音樂盒,我兩年前就開始自學相關知識,掌握到了這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技術, 製作共耗時一個月。當帶有不同大小圓孔的硬紙卡帶穿過機器,便會發出有規律的五音旋律,圓孔愈大,音符愈長,我創作了近二十首歌曲作聲音實驗。」
和其他藝術家不同,Steev並不喜歡給自己的作品命名,「3×3×3」這個名字也許是為了紀念與其他街頭藝術家合作的日子,也許僅僅是一個名字。他說:「在開放日中,我希望更多人見到我的作品會覺得有趣,或得到啟發,這樣我已經很開心。我沒想過出售自己的作品,有時會迫於生計去做其他設計工作。我也想做全職的藝術家,但這個夢想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難實現。」
「開門見山」是由一班「視覺藝術中心藝術專修課程」應屆畢業生創立的,主要以石、木及皮革等材料創作雕塑。工作室成員之一吳少強介紹說:「製造雕塑會產生不少污染及氣味,所以藝術家對於空間、通風等的要求更高一些,一間有露台的工作室是我的夢想,這個夢想如今在『伙炭』實現。『開門見山』既是工作室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五位工作室成員之間相處的態度--坦率、公用、公平。」
今年開放日,工作室各成員將展出各自的畢業作品,如吳少強的雕塑《君子旁》就刻畫了觀賞蓮花的君子,寄託了這樣的思考:「世人皆知周敦頤的《愛蓮說》,卻甚少關注到正在賞蓮的君子。」而另一位成員陸換芝則表示自己近期熱衷木雕,因為「每一段木都有它獨特的紋路和氣味,在創作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生一些預計不到的變化,且對於女生來說,木的重量比較輕,更易把握。」她的展出作品之一《脊》,以台灣相思木雕成脊骨形狀,她說:「作品結合枯木與脊骨兩個概念,象徵人一生中承受不少壓力及包袱,它的彎曲,是由於自身的盼望,還是別人的期許?」
「伙炭」不僅是新晉藝術家創立工作室的合適地點,亦是不少資深藝術家的落腳地,曾為多間藝術館和商場製作戶外雕塑的本地著名雕塑家李展輝,約六年前在此成立了「十八子工作室」。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他說:「我早期鍾情中國傳統水墨山水,是與大自然風景有關的平面作品,之後則慣於在都市中看風景,將山水的感覺用立體的方式呈現。」
觀賞李展輝的作品,有以中國傢俬和金屬水珠組合而成的《高山流水》;有「長滿」汽車倒後鏡,象徵前後和因果的「果樹」作品;也有以金屬和宣紙製成的雕塑《雲》,「它是一部汽車的形狀,表面覆有宣紙,風吹時宣紙會飄動。以粗釘連接宣紙,象徵將破壞還原,而雲本身也代表循環和永恆。」
參加過多年的開放日,李展輝表示,藝術越來越普遍,公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多了一些以家庭或幼稚園團體為單位的參觀者,「我特別歡迎小朋友參觀我的工作室,他們對於新鮮事物的接觸能力和反應力都非常快,有時我會準備簡單的工具,帶領他們一起現場創作。」
今年開放日特設「摘星遊藝」導賞團共有兩個,首個已於本月上旬舉行,第二個將於本月14至15日下午2時至6時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