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寫在中關村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之際
(一)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決定未來。
從首都文教區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始終是匯聚英才的寶地。跨越60多年的共和國人才啟示錄,在這裡揭示著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人才奧秘,解碼出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的人才基因,記錄下追逐夢想、煥發激情的人才傳奇。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天下者聚人才。上世紀中葉,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地區建立,昭示新生的共和國對科學的尊重、對人才的珍視。祖國如強大磁場,感召四海英才,大批海外學子紛紛回國。
留美科學家錢學森籌備回國,遭遇艱難險阻,美國海軍次長稱他抵得上5個師兵力,「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五年風波,總理關懷,外交斡旋,錢學森才登上跨越太平洋的輪船。最終,「兩彈一星」問世,中國震驚世界。
有了「錢學森們」,才有新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奠基。如今車水馬龍的中關村大街附近,三棟簡樸的中關村「特樓」裡,留下了他們中許多人的背影。「科學救國」的夢想,變為「科教興國」的奮鬥,油田發現、導彈上天......一名傑出人才,堪比千軍萬馬;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中關村完成了一次世界矚目的人才集結,變身世界級科教高地。60多年來,一手科學研究,一手產業發展,中關村作為我國的人才「軟口岸」,始終立足北京,輻射全國,屹立在世界的潮頭。
今天,全國40%的「兩院」院士和數以十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雲集在此,奮力攀登自主創新的科技高峰;全國1/5的「千人計劃」入選者匯聚在此,集成創新全球前沿技術成果;1萬名外籍人才和2萬名海外留學人才薈萃在此,帶來了全球化視野、國際化理念,聚散著全球的信息流、技術流、資本流......
由他們創造的、中國最前沿的創新成果,就陳列在中關村示範區展示中心這個科技「夢工廠」裡。
從「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賡續歷史的使命召喚。中關村正在續寫新的傳奇。歷史啟示未來:「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
這一次,中關村將在全球坐標系內尋找發展定位,吸引和延攬國際拔尖領軍人才,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科技和經濟競爭,得「創新創業的天下」。
(二)
人才成就中關村,人才圓夢中關村。
今天的中關村,既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如果說,新中國的第一個30多年,中關村是孕育「國家棟樑」、鑄就「國之重器」的殿堂,那麼,第二個30多年,中關村就是科技向產業延伸、人才與市場對接的海洋。
上世紀80年代,當科學家陳景潤因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在全國家喻戶曉之時,來自中科院的另一位科學家陳春先,在爭議中「翻出圍牆」,創辦「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被譽為「中關村創業第一人」。
就像海明威筆下與鯊魚爭鬥的老人,陳春先用自己長達20多年的創業歷程,掙脫體制機制的束縛,開啟了「科技人員下海辦企業」的中關村第一代創業之路。
以此為發端,個人計算機時代,以柳傳志為代表的創業企業家,打造了聯想、方正、同方等標桿性企業;互聯網時代,以張朝陽、李彥宏為代表的高端領軍人才,創辦了搜狐、新浪、百度等時代性公司;移動互聯網時代,以雷軍、劉強東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創業家,鍛造了小米、京東等新潮流企業。無論成立早晚,它們都在科技浪潮中你追我趕、奮勇爭先。
30多年來,追隨著錢學森的足跡,中關村湧動最澎湃的海外留學人才回國浪潮。尤其是國家「千人計劃」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興業熱情激盪。
鄧中翰回國創辦中星微電子、王曉東受聘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施一公回歸母校清華大學、饒毅加盟北京大學、鄧興旺創辦系統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滿懷拳拳報國之心,他們來到中關村,根植北京城,用生命點亮創新火焰。一個個響徹海外學界、業界的名字,鐫刻在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報國的里程碑上。
更新的一代也在崛起。高祿峰,沉浸互聯網業十年後,投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研發自平衡車推向全球60多個國家;季逸超,瘋狂的少年程序員,獨立開發手機瀏覽器,獲業界大獎,20歲創立巔峰實驗室(PeakLabs);齊麟致,高二學生,傾注熱情在開發一款新型實景增強地圖上,為了夢想,休學去開公司......有人說他們是天才,也有人說他們是怪才。在中關村,他們成長為「極客」「創客」--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中國最新一輪創業風潮,由此發端,席捲全國。
回顧這30多年,我們發現,中關村人,伴隨改革開放浪潮,成為中國的創業先驅、企業先鋒、產業先導。中關村今日成就,源於釋放人才活力;明日成功,必須挖掘人才潛能。
一位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結束中關村的採訪後,感慨在這裡發現「美國真正應該害怕中國什麼」。
因為這一代代中關村人,人才與教育、科技協同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在這裡成為激動人心的現實;人才與技術、市場高效結合,「創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將智力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技術遷移和產業輻射,影響全國。
中關村人,也在為國家富強貢獻力量的偉大征途中,成就了擁抱世界、擁抱未來的遠大前程。
(三)
營造獨特生態系統,護佑人才創新創業。
為什麼那麼多人才首選中關村為創新創業地?
2014年5月的一天,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給中關村管委會的負責同志發了一條短信:「剛剛路過中關村一家咖啡館,很想進去喝杯咖啡。五年前,就是在這個咖啡館,我們談起要創辦一家公司,成就了今天的小米。感慨這個偉大的時代,感歎中關村這片神奇的土壤。」
「時代+土壤」,這不僅是雷軍的創業告白,更揭示了中關村的核心優勢--把握改革發展的大勢,營造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這「土壤」裡有中關村地區無與倫比的科教資源。32所高校和200多個科研機構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人才。正在加快建設的中關村科學城,75平方公里的熱土上,集聚了各具特色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校的老師、學生走到研究院,就是走進了中關村。
走出校園,盛景網聯、達內教育、拉勾網等新型職業培訓、招聘等機構,架起人才與企業的通暢橋樑。這裡編織出一個特殊的人才培養、供給模式,持續產生新興產業所需的跨界融合人才。
這「土壤」裡有中關村的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個企業都是一個培養人才的搖籃。中關村的人才觀始終是全球視野。在這裡,微軟、英特爾、IBM、摩托羅拉、默克雪蘭諾等大型跨國企業設立了研發中心,探路人才全球培養、跨境流動。
中關村2014年新創辦的1.3萬家企業中,近半數是規模以上企業的高管、骨幹離職創業。古永鏘離開搜狐創辦「合一網絡」,陳本峰離開微軟創辦「雲適配」,郭列離開騰訊創辦「臉萌」......這些堅持要自己當老闆,去接受市場經濟考驗的創業人才,多重裂變,形成了「中關村創業系」的百舸爭流。
這「土壤」裡有中關村日益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包括27家創新型孵化器、110多家社會組織,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打造了支持不同類型企業發展的資金鏈條。
徐小平是中關村1,500多位天使投資人中的一員,他說:「天使投資投的不是項目,而是人才和未來。」創業大街,中關村的新地標,車庫咖啡、天使匯等大批創新型孵化器,正吸引著夢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這「土壤」裡有把創新創業作為生活方式的創業文化。當創業被視為一種觸犯禁忌的冒險行為時,中關村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當創業成為大眾熱議話題,中關村人「把創業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激情的夢想家、瘋狂的創業者,在此不孤獨!
圍繞人才資源,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在這裡有機結合。中關村汲取利用各種優勢資源,「領軍企業、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創業服務、創新創業文化」等六大要素,「市場、法治、政策」三大環境,共同構成了這片神奇的土壤。
一代又一代的中關村人,獲益於這片土壤,也持續參與營造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有了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這片神奇的土壤,「短板理論」走向「長板理論」。創新者、創業者、管理者、投資者、科技中介等在此匯聚,你只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長板」,就能通過合作方式補齊自己的短板,不拘一格用人才,超常的人脫穎而出,各類極客、創客、怪才有了自由發揮和翱翔的空間。
(四)
「特區」搭建平台,改革「鬆綁減負」。
2011年3月,一份蓋著15個中央單位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紅印的文件發到中關村,改革浪潮激盪示範區。名為《關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提出,要在中關村加快建設「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國家級人才特區。
改革是中關村永恆的主題,是中關村發展的源泉,中關村一直在持續打破阻礙人才流動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新興產業所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吸引機制。
畢業於華盛頓大學的高源博士在這時毅然離職回國,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國家建設人才特區的氣魄、眼光和實實在在的舉措鼓舞了我。」他註冊成立泰合源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厚度僅為13.78毫米的防彈透明裝甲玻璃,獲得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並迅速投產。
如果說,1978年,中關村迎來的是為「民營經濟」鬆綁的產權改革,2011年,中關村迎來了為「人才潛能」鬆綁、減負的機制改革!
為了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國家部委在中關村實行了重大項目佈局、境外股權和返程投資、結匯、科技經費使用、股權激勵等13項特殊政策,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
「重大項目佈局」政策落地了,北京市連續5年每年統籌100億元重大項目轉化及產業化財政資金,已支持高端領軍人才在雲計算、物聯網、能源與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轉化了715個重大創新項目,累計投資397億元。
「科技經費使用」政策落地了,北京市屬所有科研項目均納入改革試點範圍,採取提高間接經費列支比例、科技經費分階段撥付以及後補助等方式改革,僅2014年,科技間接經費列支額度就達9,000萬元,有效調動科研人才的積極性。
新的人才管理制度出現了。科技部等中央單位和北京市在中關村建設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人才不用「跑經費」,不必為生活瑣事煩心,能集中精力搞學術,「下了飛機就可以拎著包直接進實驗室」。同時,五年一個週期,科研成果進行國際同行匿名評估,沒有通過者自動離職,尊重規則,優勝劣汰。
中關村支持有需求、有條件的產業技術聯盟和企業,設立、併購海外研發中心,與境外高校、頂尖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家合作,逐步建成全球開放實驗室網絡。
如今,廣為人知的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新四條」政策已由國務院批准向全國推廣。2014年出台的「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北京市級改革政策,又為中關村注入新活力。
談起「京校十條」,曾任北大校友創業聯合會秘書長的1898咖啡創始人楊勇興奮不已。「新政策有一條,鼓勵高校老師作為天使投資人為學生創業投資,這將大大有助於跟蹤瞭解專業領域科技創新的前沿動態,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2015年1月21日,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召開第41次會議,中組部牽頭,20多個部委參與,研究討論《關於深化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擬推出8項改革措施,包括簡化「綠卡」辦理程序、簡化簽證審批程序、擴大人力資源服務市場對外開放、鼓勵外國人創業......
為推進各項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將於近期召開會議,研究8項措施落地的實施細則,更好地服務廣大創新創業人才。
在改革的「深水區」繼續摸索前行,未來的中關村,人才將有更大舞台、更少束縛。
(五)
釋放人才潛能,引領產業變革。
計算機能否看懂這個世界,幾十億計的安防攝像頭如何解決「看不見」和「找不到」的難題?由天使投資人牽線,一名「商人」和一名「極客」,在中關村發生化學反應,創辦了計算機視覺公司格靈深瞳,向這一領域發起衝擊。
中國的無人機如何告別觀賞、娛樂型階段,為各行業提供實際支撐?兩名80後在中關村創辦中航智科技公司,研製出的共軸反槳式無人直升機,在國內民用市場技術最成熟、有效載荷比最大,飛行控制系統國際領先。
風起於青萍之末,只有真正的智者方能察覺。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等發達國家創新戰略紛紛出台之際,中關村就已經敏銳地嗅到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氣息。依靠高端領軍人才優勢,一個個「格靈深瞳」「中航智」正在生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在中關村打響。
這份敏銳來源於中關村萬千人才的智慧。尤其是海外高端人才的加盟,讓中國第一創新高地避免坐井觀天、畫地為牢。通過國家「千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借助行業領軍企業,中關村外籍人才超萬人,海外留學歸國人才數萬名。
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先後培育和轉化了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腦幹膠質瘤突變基因、摩擦電納米發電機、三維感知、嵌入式FPGA芯片等大批前沿技術項目,加速推動了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納米纖維膜材料、量子通信等創新成果在中關村轉化落地。
新項目落地,新產業勃興。坐落於北京昌平、佔地約10平方公里的未來科技城,瞄準未來發展趨勢,匯聚了15家中央企業的創新資源,在低碳清潔能源、民用航空技術等領域打造了一批新型科研機構,集聚了162名「千人計劃」入選者,培育出「太陽能薄膜電池」等51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前沿技術項目,並將在中關村不同分園區實現產業化。
萬千人才在中關村如魚得水,大小企業在中關村蓬勃生長。看似各行其是的創業者,在中關村最終彙集成撼動世界的科技與產業力量。軟件、集成電路、移動通信、計算機與網絡、光電顯示、生物醫藥和環保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已在中關村形成。
2015年初,中關村又啟動「創業中國」引領工程和「互聯網跨界融合引領工程」,將率先打造「互聯網+」的產業發展格局。伴隨著技術轉移的合同、合作園區的建設,中關村人才潛能的釋放也將輻射全國。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顯其能。」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國將不再落後。
(六)
全球競逐人才,建設創新中心。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新使命,新責任。中關村進入又一個新發展期。
摸索著新的發展路徑,中關村謀機制,謀產業,更在謀人才。人才到哪裡創新創業,就個人而言,只是一次人生選擇,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卻是生死攸關的資源競爭。
進入新時期,全球化進入「人才流動」的第三階段,國際人才競爭更加緊迫。美國的移民制度上寫滿「只歡迎人才」,一年發放近20萬張人才綠卡;硅谷創業公司的老總有一半為外國人才;新加坡設立「國家獵頭」全球搜攬人才......國內領先未必國際領先,中關村的人才競爭力迎來新挑戰。
敢為天下先的中關村,構築起一個助推協同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的跨境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吸納全球拔尖領軍人才,在中關村共圓創新創業、人才強國的「中國夢」。
坐落於美國硅谷核心地帶的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正在積蓄力量。一支由政府推動,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頂尖科學家共同打造的新興技術創業投資基金,活躍在硅谷。基金髮起人之一、斯坦福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張首晟雄心勃勃,「要投資人才、投資未來」。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以色列,中關村的一批境外創新平台瞄準尖端技術,吸引和「柔性」開發高端人才。
一年多以前,褐色頭髮的雨果•巴拉從谷歌離職來到小米擔任全球副總裁,小米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建設得到強力推進。百度引進微軟公司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又在硅谷聘任國際人工智能權威學者吳恩達作為「百度大腦」計劃首席科學家。中關村領軍企業在海外設立多達562個研發和分支機構。「中關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24小時不間斷地研發新技術新產品。
「頂尖千人計劃」專家王中林創辦的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兩年多時間內,取得70多項國際國內專利,他正在謀劃利用海浪動能及納米自驅動裝置開發「藍色能源」。「這個技術一旦應用,在海面上產生的最大發電功率可以與三峽大壩媲美。」現在,北京市一個嶄新的頂尖人才引進計劃--「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正在醞釀,目標是研發顛覆性原始創新技術。
人才競爭向來影響國家興衰。二戰中後期,美國大力搜羅德國科學家赴美,有計劃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穩固基礎,科技實力領先世界。今天的世界人才競爭,並非發生在戰火紛飛年代,卻同樣關係民族未來。
作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中國對人才的渴求從未如此熱烈。身處中國,人才成長成功的土壤從未如此豐沃。進一步打破藩籬,為「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的要求,也從未如此迫切。
人才的競爭,最終是制度的競爭。能否打破一切阻礙人才潛能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中關村,世界矚目,全國期待,先行先試未有窮期,深層改革尚在路上。
「得天下者匯人才,聚人才者得天下。」持續六十載的人才啟示錄,正在中關村續寫。中央堅定支持,首都全力建設,堅持改革開路,中關村必將持續匯聚懷揣夢想的天下英才,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國家創新偉業,再書傳奇。
(中關村創新發展寫作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