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剛剛過去的2014年,對於重慶璧山而言是極具特殊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璧山走過1257年置縣足跡,成功撤縣立區,跨越20年的夢想終於照進現實;這一年,璧山區在靜水流深中保持平穩增長,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推進;這一年,璧山縱深推進政府投資瘦身、社會投資擴容,確保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比例達到1:6,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推廣PPP投融資模式,進一步增強地區「混合動力」。
截至2014年末,璧山區GDP突破350億元、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40億元、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25億元、增長22.8%,工業產值突破1780億元、增長30%。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表示,在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佈局下,全域納入「城市發展新區」的璧山,將緊緊抓住「新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這三大國家戰略疊加的機遇,找准自己的定位;將大力實施「三區一美」戰略,即着力建設城市發展新區的生態宜居區、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統籌城鄉先行區,打造和美璧山,努力實現成渝經濟帶中間窪地的璧山隆起。■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
生態宜居區 提升「環境功能」
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認為,新常態時代背景下,區域競爭已漸從區位、資源競爭,演變為環境優勢的競爭。換而言之,誰能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誰就能獲得吸引人才、資金等發展要素的先發優勢。為此,2015年,璧山將繼續圍繞建設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生態宜居區,在提升「環境功能」上有更大作為。
為實現生態宜居區,璧山從「綠城」、「水城」、「古城」、「一生之城」幾大方面,着力打造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生態城。
「綠城」即打造生物多樣化生態城市,提升公共綠化水平;堅持只做「減法」不做「加法」,疏解老城區人口壓力;建設一批生態停車場,改善停車環境;完善「綠島新區」城市功能,優化商品房產品結構;加快軌道、高速擴能改造、高鐵建設,完善外通、內暢、互聯交通基礎設施。
「水城」即保護水系、塑造水系,完善「一河三湖九濕地」構架;開工建設銅罐驛長江提水工程縉雲山隧道,滿足城市發展供水需求。
「古城」即挖掘和保護1200多年歷史文脈,營造古城視覺效果。
「一生之城」即完善人一生中各個重要節點的高標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孩子出生、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教、就業、居住、看病、購物、娛樂、健身、養老、殯葬」等一批精准服務項目;健全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快推進150萬平方米「環秀湖商圈」、翰林莊養生文化村、中鐵任之健康城建設。
按照重慶「城市發展新區」定位,璧山將成為人口轉移的重要承接地,隨着生態宜居優勢進一步放大,璧山正努力成為疏解主城人口的「第一選擇」,主城人群「蛙跳」出城的首選地。
新型工業化示範區 強化「創新引領」
建築建材、機械製造、皮革皮鞋,曾是璧山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而如今,「老三樣」全部換成了「新三樣」: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食品醫藥。這一變化的過程,也是璧山向生態要效益的過程。
吳道藩介紹,建設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璧山以走生態發展路徑來促進工業產業的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破解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難題。據了解,近年來,璧山先後關閉了512家工業污染企業,370家污染養殖場,其中一家最大的污染企業產值近20億。今年新關閉污染企業75家,關閉污染養殖場42個,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實行「零容忍」。
目前,璧山被確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區,而璧山工業園區也被評為「國家級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和「重慶市園林式工業園區」。隨着30平方公里生態園區建設的加速推進,璧山工業園區,不僅是承載夢想的「舞台」,集聚產業的「窪地」,也昭示着璧山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路正暢。
新常態背景下,不少地方陷入生態環境和淘汰過剩產能的約束。顯然,先行先試的璧山不會有這樣的尷尬,璧山面對的更多是創新和投融資的約束。為此,2015年,璧山將圍繞建設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型工業化示範區,在強化「創新引領」上有更大作為。
創新的方法,全球有不少成功經驗,最成功的就是「創新+資本」的結合。所以,在經濟新常態下,「創新+資本=新動力」是正確的經濟邏輯。
統籌城鄉先行區 拓四大功能區
地處成渝經濟區戰略腹地,璧山是重慶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支撐,作為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璧山是重慶全市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璧山着力推動與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拓展區從「組合」到「融合」的提升,增強提質增效。
璧山區長章勇武表示,圍繞建設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統籌城鄉先行區,積極探尋突破,璧山將全區科學劃分為璧中城市區、璧北生態區、璧南生態區、璧西生態區四大功能區,精心謀篇佈局。
據悉,這四大功能區並非簡單的「切塊劃片」,而是對鎮街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的明確,每一個功能區都有符合自身特點的主攻方向,從而實現「錯位、協調發展」。
其中,「璧中城市區」內,主攻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在三個「生態區」內,首要任務是保護生態,打造重慶的「金色郊區」,圍繞「城鄉統籌、道口經濟、涵養生態、提供生態產品、鄉村旅遊、小城鎮建設」,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引導農民向集鎮集中,建成「重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力拓「道口經濟」增強輻射帶動。
惠民潤物無聲 打造和美璧山
近年來,璧山別出心裁地提出建設「一生之城」的目標。譬如璧山堅持每年財政支出的五分之一用於教育。擁有全市一流硬件水平的新加坡伊頓國際學前教育基地已落戶璧山,城北小學、實驗小學B區建成投用,璧山中學與重慶一中實現聯盟辦學;職業教育,也將為學生們畢業後充分就業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條件。
在購物、娛樂環節,包含寫字樓、酒店、購物公園等設施在內的總投資70億元,總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生態型城市綜合體「天安·綠島」,其一期工程即將建成投用。在文化娛樂服務上,即將完工的大型文化藝術中心裡,包括了高端影院、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同時,璧山致力於打造無線城市,全區已建成WLAN熱點930個,實現了城區內公園、商圈、步行街等重要公眾區域全覆蓋及部分鎮街公眾區域重點覆蓋。
銀髮產業崛起 專侍養老終老
如今,集醫療和養老於一體、擁有全國一流水平的重醫附一院青杠老年護養中心已在璧山投用。圍繞護養中心打造的10平方公里翰林莊養生文化村,重點發展「銀髮產業」,建設一批針對老年人的超市、醫院、餐廳、公園等精准服務項目。公園式的公益性公墓也正在興建之中。
以後,璧山將成為主城區的周末休閒度假之地,不但交通方便,這裡有美食,還有優美的公園和環境,璧山北部有10萬畝蔬菜基地可以供市民採摘,璧南更有10萬畝苗木基地供市民觀賞,更有「一生之城」供市民養老休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