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舊時跑馬地的路軌
電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或是歷史場景中的符號,與香港本土的歷史息息相關。香港的電車運營於1904年,而二十世紀初正是中國以及整個世界風雲變幻的時代。在這一特殊的時代洪流之下,香港的電車有時也因為歷史的緣由,而置身於歷史的風浪之中,成為一種時代思潮的印跡和象徵。
史料記載,電車在香港營運之後不久,曾有人提議將華人與歐美人士進行座位上的區分,引發華人抗議和不滿。1912年,在辛亥革命催生的共和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進一步影響至香港。由於中國硬幣的銅元和銀元,在含銀成分上,與英國的銀幣有差別,使得電車公司在折算票價時顯得困難並形成損失。故而,在當時的官方支持下,電車公司拒收中國硬幣。而當時的香港本地華人,多以中國硬幣購買車票,觸發矛盾和衝突,引起了後來著名的電車罷坐事件。該事件直到1913年春天才得以解決。
因此,電車所走過的軌道,既是西區到筲箕灣的街道,也是人文的回憶,同時更是香港在地歷史的滄桑和變遷。換言之,從某個角度來看,香港人與電車的態度和認識,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着較大關聯。因此,若以電車為視角或是切入點,研究過去百多年歲月中香港的社會演化,亦是一條可以發掘和傳承在地歷史和人文價值的重要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