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電車駛過金鐘
電車路邊,也許是一家西餅店。這家西餅店或許已經有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歷史,每日早晨上班的高峰期,匆匆走過的人群會走進這家西餅店,留下港紙之後便領到了一份可口的早餐;而放學的學生也在黃昏時分經過這裡,為自己一天的學業留下一份快餐一般的腳註。美味蛋撻,如此傳承一年又一年。
電車路邊,或許是一間茶餐廳。過去,老闆置於屋中的是收音機,打開至最大聲,食客的情緒和面容往往會隨着收音機中傳出的資訊而變化。後來,這部收音機或許走入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台電視機。但無論這些器物如何變幻,在茶餐廳中的人,依然會被電視機的聲畫內容所感染,餐枱上的粉麵、叉燒包、魚蛋、例湯似乎成為了配角。但幾十年都不曾改變的,卻依然是這些平凡的港式茶餐。
電車路邊,或許是一間理髮店,也許是一家裁縫店。老闆精湛的手藝得到了街坊的認同。隨着年齡的增長,手藝又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人的一生,要有幾多次理髮,無從計算,就如同在電車路邊,聽過多少次叮叮聲亦無從計算一樣。百餘年,改變的事物很多,但街坊之間的情誼,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電車路邊,是新光戲院。在這裡,粵劇成為了此時彼刻的香港人所擁有的共同生活、共同價值與共同樂趣。當一位參觀者看着電車的舊照片,指着其中的某處位置說「我曾經住這裡」,那說明,電車路邊,便是香港人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