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一章旨在闡述孟子「仁政」與「王道」之思想,並具體論述如何實行「仁政」,並以「王道」統一天下。孟子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仁政,才能獲天下民心;只有得天下民心,才能得天下,簡言之,這種「保民而王」的觀點,實際上體現孟子「民本」的思想。人民是國家之本,民心向背是國君統治的必要條件。
日常諺語「五十步笑百步」,其實是孟子用來諷刺統治者自詡施政卓越的比喻,從孟子的角度而言,不行「仁政」、「王道」的國君都是不稱職的國君。有關討論,見於《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語譯: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盡力。河內有饑荒,便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上饑荒也這樣做。鄰國統治者之施政,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以戰爭作比喻。戰鼓敲響,兩軍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人逃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逃了五十步的恥笑別人逃了一百步,你認為怎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罷,這也是逃跑呢!」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別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1. 試根據此文,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6分)
(1)「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 孟子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試加以說明。 (6分)
參考答案
1. (1)「逃了五十步的恥笑別人逃了一百步,你認為怎樣呢?」
(2)「大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別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2. 孟子運用了比喻論證,諷刺梁惠王施政之不濟,其實跟他自己批評的對象不遑多讓。孟子認為,戰事中逃跑了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實屬可笑的行為,他們逃走的距離雖然不一樣,本質卻是一樣,同樣是懦弱的表現。當梁惠王批評鄰國統治者施政欠佳時,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指出梁惠王之施政只是比其他人好一點,卻始終未能做到行仁政與以王道治國,無須自誇功績。
■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兼任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教育集團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
電郵:Dr.JukTse@g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