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識科考試中,單元四「全球化」是其中一個熱門的出題方向,而常見的考問模式,便是「影響題」。當同學面對這類題目時,當中所談及的全球化現象屬於何種範疇,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即經濟、政治、文化,以及資訊等,繼而進一步因應議題的性質,選取適合的答題框架,以作出分析,展現多角度思考,如持份者、正負和時間性等等。
比方說,若要探討中國傳統節日如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首先,我們可以將其判定為文化全球化的範疇,而針對這個議題,相對較難去劃分出有關持份者,同時在時間性上,亦未見長短期的明確分野,因此,以正面與負面影響作為切入點,是較為合適的做法。
助建身份認同 也促文化交流
在正面影響方面,文化全球化的出現,或使本土意識與文化認同感有所提高,一些國家及城市更有自覺性地保護傳統文化,維持文化獨特性,而近年來中國政府則積極提倡保育一些傳統節慶的習俗,如北京由2005年起解除在春節期間燃放鞭炮及煙花的禁令,更有商家推出環保煙花,減少煙霧產生,以免加劇霧霾;以及自2008年將中秋節、清明節及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
另外,文化全球化亦有助對外宣揚傳統文化,如端午節的「賽龍舟」習俗,逐漸作為體育項目在歐美國家流行,而每年由香港所舉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就有世界各地不同的隊伍專程來港參與賽事。
華節日欠包裝 易受冷待
在負面影響方面,西方節日愈來愈受年輕人追捧,但中國傳統節慶卻備受冷待。在文化全球化的衝擊下,許多西方節日藉着商業營銷的推廣,如聖誕節、情人節,吸引了不少年輕一代的興趣;而中國傳統節日則欠缺宣傳,年輕人不了解當中的文化意涵,故有所式微,導致近年便不時出現一些抵制西方節日,以捍衛傳統節慶的聲音,如內地就有高校禁止學生慶祝聖誕節。
總括而言,通識絕非一門「吹水」的學科,當中所着重的是,同學對於一些時事新聞、恆常議題的理解,以及能否做到多角度思考與批判性思維,故同學在應考時,宜清晰展現自己的思考框架,使答案更具條理。 ■馬燕雯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 中文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生
延伸閱讀:
1.《制定「國服」助續中華禮儀傳統》,香港文匯報,2015年3月8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3/08/YO1503080009.htm
2.《迎春接福話新年》,香港教育城網站,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special/cny2010/cny2010_01_1.phtml
3.《傳統節慶》,大澳文物酒店網站,http://www.taioheritagehotel.com/tch/treasure/festivals.j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