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上帝知道這種功夫的價值


文:王兆貴

世間萬物,何謂價值,判定標準是什麼?這是個問題,而且是個不容易說清楚的問題。蘊含茪H類智慧的藝術品尤其如此。

1852年10月,俄羅斯作家岡察洛夫隨同巴拉達號三桅戰艦,做過一次環球旅行。在上海停留期間,曾對中國的雕刻技藝讚嘆不已。他以明末學者魏子敬描述的那種「核舟」為例說:「中國人能在核桃或者杏核上,雕刻出廟宇、屋舍、亭台、盛大的典禮或一群人物。人物栩栩如生,面容清晰可見。一顆稍大的杏核,能夠刻成一隻小船,船上設施一應俱全,甚至能夠辨出蒲席的花紋。這還不夠,艙門可以開合,推開之後可以看到裡面坐一小人。」他認為,如此精細利落的雕工,就連德國人也做不到。然而,話鋒一轉,他又認為,把勞動和耐性花在這種無聊的瑣事上,毫無價值可言,或許只有上帝知道這種功夫的價值。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岡察洛夫沒有藝術眼光,人家畢竟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遊記中這番議論,與當時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和價值理念的差異有關。但不可否認,世上有許多人對藝術品的價值感到困惑,特別是對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兒,看不出也想不通其中有什麼值得留戀之處。

阜新那地方盛產瑪瑙,原料多,作坊多,店舖多,是全國最大的瑪瑙加工銷售集散地,僅被稱作瑪瑙城的地方就有幾處。正因為如此,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現象也很突出。即便是取自天然不加染色的坯料,也有個藝術鑒賞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問題。鑒賞力不難,看得多了,琢磨久了,自然會昇華。想像力和創造力則不然,需要眼力、腦力相結合。就是說,要有靈感慧心,奇思妙想,從別人看不出名堂的原料上發現可供取捨的藝術構思。不僅能剖璞見玉,而且能讓璞玉變成生動的藝術形象。光說不中,我們來看一個實例。

在阜新,有個叫楊克全的老山東,長期浸潤於瑪瑙世界,具有高超的鑒賞水平、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雕刻技藝,被稱為瑪瑙大師。他曾將一塊白黃相間的瑪瑙石雕刻成「獨釣寒江雪」,將一塊橘黃藍灰的瑪瑙石雕刻成梁祝「化蝶」,將一塊古色古香的瑪瑙石雕刻成「長生殿」。一天,楊克全在亂石堆裡看到一塊瑪瑙坯料,扁長且又彎曲,看起來就像一隻破草鞋。若是外行人,看一眼也就「棄如敝履」了。楊克全看來看去,忽然有了靈感,「破草鞋裡臥濟公」的構思浮出腦海。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雕細刻,形象誇張、趣味橫生的擺件「自在濟公」問世了。包括這件作品在內,楊克全和他的瑪瑙設計研發同行們,已有四件作品,在中寶協舉辦的「天工獎」中連連獲獎,他本人也被國家發改委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未經剖切、雕琢前的瑪瑙坯料,看起來就是一些邋裡邋遢的破石頭,經過藝術加工後,可能增值上百倍,有的甚至成了無價之寶。藝術價值的昇華,在於獨具匠心。所謂匠心,不是傳說中的點石成金,而是能讓石頭說話,變成審美對象,給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深一步說,就是敏銳靈動的藝術感覺,獨具慧眼的藝術創意,是想像力、創造力和鑒賞力的融會貫通。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黯淡的童年(下) (2015-04-28) (圖)
亦有可聞:上帝知道這種功夫的價值 (2015-04-28)
詩意偶拾:面朝春天 丁香花開 (2015-04-28)
來鴻:回鄉偶拾 (2015-04-28) (圖)
豆棚閒話:二蘇的性格 (2015-04-28) (圖)
歷史與空間:黯淡的童年(中) (2015-04-22) (圖)
書若蜉蝣:活在機械複製時代 (2015-04-22)
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禪心(一):晉代高僧慧遠 (2015-04-22) (圖)
詩意偶拾:弦 月 (2015-04-22)
來鴻:《萬物生長》讓荷爾蒙灑滿屏幕 (2015-04-22) (圖)
生活點滴:樓底的花壇 (2015-04-22) (圖)
歷史與空間:黯淡的童年(上) (2015-04-21)
豆棚閒話:小 人 (2015-04-21)
畫中有話 (2015-04-21) (圖)
詩意偶拾:七律·嶺南u沉 (2015-04-21)
遊蹤:別樣的庵-東山三曲之一 (2015-04-21) (圖)
亦有可聞:黑白方圓的紫砂壺 (2015-04-21) (圖)
歷史與空間:「心病」 (2015-04-15) (圖)
書若蜉蝣:「視藝芻議」的誕生 (2015-04-15)
詩意偶拾:中國漢字 (2015-04-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