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蘇軾比蘇轍更大膽,曾夜遊石鍾山寫下不朽名篇。網上圖片
文:青 絲
蘇軾、蘇轍雖然同列於「唐宋古文八大家」,但在文學成就上有茪ㄓp的差距。蘇軾的詩、詞、散文,都有諸多傳世名篇,書畫藝術也是頗有造詣。相比起來,蘇轍的成績就要蒼白得多,除了《樂城集》等幾部集子,能為後世之人津津樂道的作品屈指可數。而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除了天分的因素,兩人的性格以及應付世情的方式,也是不無關係。
蘇氏兄弟出生於一個有茖}好文學氛圍的書香家庭,祖父蘇序知書善吟,父親蘇洵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母親程氏也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就敦促蘇氏兄弟讀書,砥礪名行。直到同登進士,接受同樣教育的蘇氏兄弟,學問差距其實並不大,蘇軾或許天分要高一些,但蘇轍也能用自己的勤奮彌補不足,兩人的文學造詣此時不相上下。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在兩人入仕之後,尤其是在蘇軾遭受兩次重大的政治迫害,被謫黃州和儋州後,文學創作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把包括弟弟蘇轍在內的時人遠遠拋在了身後,莫所能及。
蘇洵當初在為兩個兒子取名時,也是頗費了一番思量。「軾」是車前可供憑依的橫木,「轍」是車輪碾壓過的痕跡,蘇洵的用意,是希望蘇軾成為有用之才,蘇轍能夠穩妥實在,沉茩頛搳C兩個兒子的性格對於未來的影響,蘇洵也是早有預判。他在《名二子說》裡表達了對蘇軾的擔憂,「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認為蘇軾的性格太過外露,不懂得掩飾鋒芒,很容易遭人妒恨,從而招致人生的挫辱。但是對蘇轍,他卻表現得很放心,「轍乎,吾知免矣」,認為蘇轍就不會有這樣的隱憂。俗話說,知子莫若父。蘇洵對兩個兒子的性格還是非常了解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十分準確。
蘇轍在回憶少年時期與蘇軾同在家鄉眉山的情景時說:「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年長兩歲的蘇軾,比蘇轍更大膽,也更敢於冒險探索,行以求知,這也是他後來夜遊石鍾山,在陰森恐怖、「心動欲還」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實地考察,最後寫下不朽名篇的性格底蘊。而蘇轍的性格,尚在年少時就已表現得老成世故,持重沉荂C蘇軾的《東坡志林》曰:「方先君與某篤好書畫,每有所獲,真以為樂。子由觀之漠然,不甚經意。」蘇洵和蘇軾得到好的書畫,都會非常高興,唯獨蘇轍表現得很冷淡,漠然不顧。這種性格往好裡說是襟懷灑脫,超然逸俗,往壞裡說則是缺乏少年人對新奇事物應有的新鮮感,沒有朝氣。這樣的性格在文學創作上,也很難會有雄渾的想像力以及奇偉的氣魄。
蘇軾對儒、道、釋都有一定的研究,並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積極入世而又超然物外的人生觀。他坦蕩直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不願意做一個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人,敢於批判看到的不平之事,「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蘇轍受儒學的影響較深,行事習慣按部就班,從不逾越法度,即使遭遇挫折,也是任憑情勢自然發展,缺乏與厄運不公鬥爭的精神。張耒在《續明道雜誌》中說:「某平生見人多矣,惟見蘇循州(按,子由曾貶循州)不曾忙,范丞相不曾疑。蘇公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蘇轍的這種不慍不火、應規蹈矩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作品缺少體驗人生的感受,以及對社會現實應有的關注。
蘇軾曾在多地任地方官,他任職期間,只要情況適合,就盡量為當地民眾做實事。他滅蝗救災,疏浚西湖,築堤修橋,把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與實際行動結合到了一起,獲得了地方民眾的好評。蘇轍從政為官,則較為注重細節,缺乏相應的實踐。蘇籀的《欒城遺言》載:「公在諫垣,論蜀茶纖悉曲折。時小呂申公當軸,嘆只謂蘇子由儒學,不知吏事精詳如此。」蘇轍任諫官的時候,曾上書談論四川的茶葉貿易,對每個細節都詳以敘述,宰相呂公著一直以為蘇轍是個做學問的人,沒想到他對這些事情了解得如此細緻,不由為之感嘆。蘇轍性格中的細膩一面,也令他的文字更為含蓄蘊藉,而缺乏兄長蘇軾自由揮灑、變化無端的文字感染力。
性格上的不同,使蘇氏兄弟對社會和人生也有茪ㄕP的理解,加之不同的遭際,令起點相同的兄弟二人,有荌炊U不同的文學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