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君主的要求,在於「仁政」與「王道」,至於其具體內容,則多以民生經濟、道德教化與君主品德作為判斷的標準。茲因此等因素是獲得民心的必要條件,故此,孟子認為,君主能以仁心施政,時刻反省,不推卸責任,使百姓穿暖吃飽,使百姓明孝悌之義,如此,天下民心定必歸順。此等討論,見於《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語譯︰
五畝的宅園,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便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禽的飼養,不耽誤其繁殖時機,七十歲的老人便可以吃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耽誤它生產的時節,數口人的家庭便沒有饑饉的情況了。認真建立學校教育人民,申明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之道,鬚髮花白的老人便不再需要背負着重物走路了。七十歲的人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不餓不凍,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乃未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加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開倉賑災,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收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跟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何分別?大王別歸咎於時歲,天下的老百姓便會前來歸順。
強化訓練
1.試根據文此,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6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 孟子以「非我也,兵也。」說明甚麼道理?(6分)
參考答案
1.(1)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加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開倉賑災。」
(2) 「大王別歸咎於時歲,天下的老百姓便會前來歸順。」
2. 孟子以一人以兵器殺人,卻推諉非己殺人,乃兵器殺人為喻,諷刺君主不施行仁政,卻不反躬自省,反而怨天尤人。孟子此舉,旨在批評那些眼見社會貧富懸殊與百姓民不聊生,不施行仁政卻反而推卸責任的君主。
■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兼任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教育集團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
電郵:Dr.JukTse@g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