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口語溝通」,既考核應對銜接的態度,亦着重於意見、觀點的雙向交流,而不是個人演說,自說自話,因此聆聽與表達在討論當中同樣重要。怎樣讓考官知道你有聆聽他人的觀點?往往是藉着你的身體語言,如眼神應望向發言者,而不是凝視考官;或是透過你的發言,觀察你究竟是處於「平行時空」,還是與其他考生有着交錯互動。
因此,發言不僅是表達己見的機會,還是展現歸納以及應對能力的契機。現在「口語溝通」設有首輪發言,處於第五順位的考生看似比較吃虧,被首四位同學搶先一步發表意見,但第五位同學其實是有着「總結」與「開展」的優勢。
以2014年的題目為例:「如何推動社會敬老揚孝的風氣?試談談你的看法。」這個題目可以發揮的空間較大。第一,題目沒有預設「視角」,沒有限制考生從哪一個角度探討如何推動社會敬老揚孝的風氣。換言之,考生儼然「社會設劃者」,從政府、家庭、學校等角度切入皆可。第二,這題問「如何」,即是要求考生設計某些方案、思考某些措施,藉以推動社會敬老揚孝的風氣。但是,考生不一定局限於討論「如何去推動」,還可以先探究「為什麼要推動」。有了「原因」,討論「方案」、「措施」時,便能如木入榫,得以契合了。
然而,首輪發言的首四位同學,可能已提議了幾項方案,或是已稍稍觸及所以要推動敬老揚孝的原因了,第五位同學可以做什麼?就是「總結」與「開展」:先為首四位同學的立場(適用於立場題)、觀點作一小結,理清討論的方向和框架,繼而開展更深或其他方向的討論。這樣看似浪費表達己見的機會,但其實是展現個人歸納能力的時機。而且,小組討論講求雙向的溝通,把討論方向先作梳理,對接下來的交流更有益處。
所以,處於第五順位的考生在首輪發言時,不僅要耳聽八方,更要把其餘考生的觀點摘錄下來,如此也能表現自我。■邱嘉耀 中文尖子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