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演唱時流粵管絃,
曲詞謬誤昧相傳。
釋文解惑承張筆,
辨字評音作鄭箋。
菊部狀元知正學,
梨園劇本定新篇。
珠璣讀罷高聲引,
不枉勞心盡力研。
張文先生著《粵曲詞中詞》讀後感賦
甲午初夏潘少孟拜稿並書
上引潘少孟老師的七律,是為張文老師所著《粵曲詞中詞》的題詩,此書已版初集和二集,期待還有三集、四集等陸續付梓。首兩句講今天香港時興唱粵曲、演粵劇,但是常有撰曲人、演唱者弄錯曲詞。三四句頷聯,講張老師的文章評述粵劇粵曲常見的典故,釋文、解惑、辨字、評音。張老師文筆對粵曲粵劇界的影響,可與東漢經學大家鄭玄註經相提並論。五六句頸聯,預言張著必將有功於梨園菊部。末兩句指讀者從書中獲益,不枉作者勞心盡力著述。
梨園,指唐玄宗培養樂工之地。後世以「梨園子弟」泛指戲曲行中的藝人。菊部則典出宋高宗時內宮的菊夫人,她善歌舞,精音律。後世以菊部與梨園同義。按今天香港的用法,則梨園專指演粵劇的;菊部則是唱粵曲的。因為許多鍾情於粵劇曲藝的人,不演戲只唱曲,那就算是菊部而不屬梨園了。專業只唱不演的藝人,則稱為「歌伶」。不過,許多名家都由菊部轉兼梨園,新馬腔名家梁無相、子喉名家冼劍麗等等都演過戲。平喉四傑之一的小明星則算是純屬菊部了。
所謂同姓三分親,潘國森小子向來輕佻,只不過經常「舍之則藏」而已。潘少孟老師常自稱「老潘」,我便笑說「老潘」是暱稱,「江湖」上頗有小朋友稱呼我為「潘老」,這是敬稱。即是「老潘潘少孟」、「潘老潘國森」。然後,「得寸進尺」,逕直戲稱「老潘」為「潘少」。於是乎在文友圈中,「潘少」齒尊,「潘老」反而「年青」!
不過,對長者不可嬉笑無度,於是將「潘少孟老師」減字為「潘少師」。少師是古代官名,也是皇帝的老師。太師、太傅、太保是三公,簡稱師傅保;少師、少傅、少保是三少,又稱三孤,地位次於三公。到了清代,師傅保成為高官的加銜;少師是從一品大員。
「潘少師」除了詩文書法之外,還精通音律,獲獎無數,才子也!每次見面,都游說「少師大人」結集,題為《潘少孟得獎作品選》,也可以出好幾部單行本。可惜「潘少」潘才子為人低調,每次都不聽我「潘老」的忠言。讀者諸君只能從別人的著作中略窺「潘少」的詩、書了。
「潘老」遂仿《龍文鞭影》造句,曰:「張公箋註,潘少題詩。」以誌此香江文壇掌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