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洪嘉
今季日劇最矚目的,還是木村拓哉與堺雅人的對壘。過氣男神與當紅收視王對決,香港觀眾一定取堺雅人而棄木村。只是風水輪流轉,未到最後我都無法得知結果如何,只是可惜地,兩齣劇集暫時還未能取得高收視,以兩大主角及劇集的製作成本來說,電視台未免要蝕錢了。
由堺雅人與蒼井優合演的《Dr. 倫太郎》在友儕間口碑不錯,我卻不太喜歡。這與我不好醫療劇無關,而是劇中角色倫太郎的設定令人難以投入。我在看了四集後還是摸不清楚,到底倫太郎是一名精神科醫生?還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當然,只要把當中微妙的差異輕輕揭過,其實我們看的不過是一個寂寞的人得以被療癒的過程罷了。而我們都太過寂寞了。
倫太郎在劇中是名醫,身為首相的私人(心理?)醫生,他一抗拒處方藥物,二崇尚透過語言尋找病源,於是我們看到的病人,不論是被排擠,絕望得要跳樓的女職員,還是無法解開心結的名作家,不論是默默承受丈夫暴力的妻子,還是忽冷忽熱的藝伎,如果我們繼續探挖下去,每一個說穿了不過都是因為孤獨的內心,而渴求被明白。
倫太郎在大學擔任教職,他對學生說的便是在治療過程中,不要害怕愛上病人。他也在貫徹着這樣的理論,並且,隨身攜帶着一壼茶,在「戀愛」(治療)的同時奉上一杯熱茶,叫病人得到安慰,也得到溫暖。
我想起許多許多年前富田靖子主演的日劇《一杯綠茶》(ヘイ!あがり一丁),故事說的是甚麼其實已經不太記得,但那個壽司屋場景總是叫人難以忘懷,而女大學生的勵志也叫人感嘆。許多許多年前我們看到的是人與人的互動,如何牽引着激勵的話語和生活,如今我們看到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忙碌的來來往往,卻又總是欠缺了關懷與同行。於是崇尚透過對話找出病源的倫太郎成為名醫,也成為了精神科其他醫學教授的眼中釘。
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再三提出,身為精神科醫生的倫太郎,幾乎是企圖拋棄精神科的專業與操作,而走向臨床心理學家與病人的互動模式,當中不能忽視的精神科所代表的病理專業,與臨床心理學所代表的關係建立,在這劇中成為了優劣上下的競爭(而事實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優劣上下的差別)。哪怕劇中的院長再怎樣強調兩種治療模式各擅勝場,觀眾看在眼中,還是要偏向某一方。而這並不代表我們知道哪一種方式更加優勝,而是我們其實都渴望建立關係,渴望得到理解,然後在那短短的會面中,孤獨得以被填滿,而寂寞得以被瓦解。
《Dr. 倫太郎》想說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都市病。不論是劇中倫太郎的病人,還是劇外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