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2年《寒戰》叫好叫座,除了造就梁家輝成為影帝,亦令梁樂民和陸劍青首次共同編導,旋即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和最佳導演。3年後,梁、陸再次共同編導新戲《赤道》,演員陣容更強,實在令人期待。可惜電影上映至今,評價毀譽參半。其實梁、陸沿用擅長的鬥智鬥力警匪片模式,加上張家輝、王學圻、張學友等影帝級演員,理應十拿九穩,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警匪片的成功要素,除了飛車槍戰,更重要是精心鋪排的佈局和解迷過程,說到底不過追求一種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破案關鍵。《赤道》的情節發展的確是意料之外,但是否情理之內,實在見仁見智。核武危機本已來得有點兒戲,幸好電影亦不拖泥帶水,早早交代便進入核武滯留香港的困局。但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謎底原來是警察「捉老鼠入米缸」?犯人竟可在無警察押解之下自行駕駛?智勇雙全的主角揭發幕後主謀之後,竟毫無防備兼單人匹馬談判尋死?這些劇本上的漏洞都叫人難以信服。加上那生硬穿插的韓式煽情,以及兩位韓國男演員的奇情結局,應死的不死,不應死的卻死了,更令人覺得弄巧反拙。當然,電影情節為追求戲劇效果,難以處處符合現實。但過多的反駁位不但令觀眾覺得抽離,甚至有為扭橋而扭橋之嫌。
畫面處理方面,《赤道》的動作場面不過不失。令人驚喜的是,這齣由男演員主導的電影中,文詠珊的冷豔殘酷令人印象深刻。文戲方面,教授家中兩場對話,令人想起《寒戰》審問梁家輝和郭富城的兩場戲。當年郭富城的拋磚引玉和梁家輝的反客為主,令人拍案叫絕。《赤道》的兩場對話中,張學友、王學圻和張家輝同樣演技出眾。只怪情節太過明刀明槍,第一場尚能製造困局的張力,第二場則似是純粹向觀眾交代,或多或少有點多餘。
其實《赤道》的劇本並非沒有發揮空間,當中有關香港人身份和位置的探討,本來有力在追求官能刺激之餘提出深刻反思。中央政府不理香港安危,視香港為政治談判的籌碼;本地警察和教授力保市民安全,卻又無法不聽從中央指示;韓國警察為保自身利益,有意出賣香港警察;偏偏長居香港的少數族裔加入戰線,甚至高呼Save My City。好好刻劃不同單位如何各懷鬼胎,深化香港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才是宣傳海報上「黑白同困一局」的真諦。只可惜情節最終愈走愈遠,只剩下一個個大堆頭的畫面,和留給觀眾一個個的問號。■文:鄺文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