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文科還是文學科,同學一般都甚為害怕讀遊記,或覺得那些望茪s水河川有感而發的文人雅士過於空閒,或認為將其望山嶽臨河川的行山經歷解讀成對仕途失意或人生苦短之所思所感的老師是「諗多驉v(想太多)。此一源於對作者的認識或對寫作背景等狀況的理解不足,二亦與香港的生活環境大有關係。
香港學生生活節奏急促,下課後不是趕去補習,就是趕回家玩電子遊戲,對身邊的景物自然難有閒情兼顧,更遑論欣賞感受;況且,生活於石屎森林之中,平時若不多到郊外走走,自然更難領略自然景色的奧妙。
尋常事物也可抒情
故此,教學生借景抒情,一來,需從生活化的景物茪漶C學生縱未體會過山川河嶽的壯麗,雨、風、月、甚或街景等尋常景物還是切身體會過的,善用這些尋常景物,對描寫還是有不少的裨益;二來,要讓學生明白,景物從來都是「中性」的,縱使要以景作抒情的中介,情感從來都是為「人」所出,無論是課本中的「觸景生情」還是「融情入景」,情的產生還是從作者而來。正如曹操臨赤壁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之嘆;蘇軾就從赤壁中體會到「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的道理,不是赤壁此地有了甚麼大不了的改變,而是作者有了如是這般的思想情感,才借相關的景色抒發出來。
所以,學生在寫作時,先要考慮抒的是甚麼情,才選擇相關的景色作烘托。最簡單的方式莫如正襯,就是樂景襯樂,哀景寫哀。如下列兩例︰
「跟父母一起離開醫院時,不覺已是八時多。我們走到的士站,沿路的街燈在黑暗中指引虒茖囿爾禲C這次經歷了大手術,得到父母的陪伴支持,才明白原來之前的嫌隙是如何微不足道。我沿街燈望過去,天空中掛茠熄磥赮罊穧a攫住了我的目光。月,團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我心頭一暖,緊緊地牽茪鬙尷漱漶A看茪鬙尷漱@臉訝異,在月色之下,我但笑不語。」
「父母離開了病房,突然,病房由一種沉默轉移至另一種沉默。這次的手術很危險,不知道明天睡去後,我還會不會醒來?我撇頭望向窗外,看到父母親慢步離去的背影,黯淡的夜空中餘下一線似有若無的新月,比孩童筆下的月還要瘦弱。我默默地搖下了窗簾,才讓眼角的淚滴下來。」
兩段例子,前者以圓月的團圓之意寫自己心中對父母親的感念;後者則以殘缺的新月寫自己對手術的擔憂。理固宜然,也並不難學。自然,要寫好借景抒情,不只有這種方式,下次再談。■莊志恆 中學中文及文學科教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