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45年9月在中環舉行的慶祝抗戰勝利的活動。
今年恰逢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9月3日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或將首次成為香港的假期。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特殊時刻,文化展覽所具有的人文內涵和歷史意義,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戰場的硝煙已然退去,但今時的生活,實奠基在前人奮鬥的基礎之上,因此,緬懷歷史的最好方式,便是在歷史的陳列中,找尋歷史應有的地位和價值。■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匯
「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今次在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展開。展覽着重表現了粵港兩地的軍民以及國際盟邦在抗戰中相互支援、抗擊日寇的英勇壯舉。在香港本地歷史以及國家的發展史中,抗戰是共同的記憶和歷史經歷,也是體現血濃於水的民族情、同胞愛的最佳歷史見證。今次展覽引起了極大迴響,也以回溯歷史的方式,為市民帶來了認識香港、了解國家的一個機會。
敘歷史:珍貴文圖實物盡呈現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國經歷八年艱苦的抗戰,取得了最後勝利。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香港海防博物館由即日開始直至11月4日舉行「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展出珍貴文物和歷史圖片,讓市民認識粵港兩地人民抗戰的經過和貢獻。
展覽開幕禮在日前已經舉行,出席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趙冀韜博士、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琪博士、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和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開幕禮中,許曉暉致辭時表示,廣東與香港向來唇齒相依,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兩地人民一心一德,為抵禦外敵,作出不少貢獻,如為前線戰場提供物資和支援,兩地亦先後擔當抗日宣傳陣地的角色。同時,許曉暉也希望透過是次展出的珍貴文物和歷史照片,讓參觀者了解粵港人民如何在戰火中攜手抗敵,讓青年人體會祖父輩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
今次展覽,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主辦,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聯合籌劃,展出逾六十組粵港抗戰文物和歷史照片,包括地圖、宣言、書信、抗戰宣傳刊物,以至在日本佔領香港時期發行的軍票、簽發的住民證等。這些珍貴的文圖實物,構成了一幅幅具有滄桑感的歷史圖景,從而為展覽點綴出濃厚的民族解放的氛圍。而香港海防博物館亦在展覽期間,安排一系列教育和配套活動,包括公眾講座、親子活動、攤位遊戲、手工藝工作坊和影片欣賞,增加市民參觀展覽的趣味。
青年人:銘記歷史才可前行
資料顯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至1937年,日本藉「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正式掀起全面抗戰的序幕。日軍其後攻佔華中地區的上海、武漢等地,並向南方推進,廣州和香港兩地最終先後淪陷。
展覽主辦方介紹,彼時國難當前,粵港兩地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組織起來,投入支援抗戰的隊伍。除以募捐籌款、捐助物資等方式為長期抗戰提供醫療物資、糧食等救濟品外,他們更透過與游擊隊合作,突襲日軍據點、營救被俘虜的盟軍士兵,協助盟軍探取淪陷區內日軍情報等,為抗戰作出貢獻。至一九四五年,中國開始全面反攻,逐步扭轉劣勢,並取得最後勝利。
對於抗戰與香港史的關係,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亦在其網誌中表示 ,1941年12月8日 ,日本對香港發動進攻 ,香港經歷十八天頑強抵抗後淪陷。老一輩市民都知道日軍侵佔下「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 。展覽也會介紹當時香港生活的一些片段和情景:金融活動陷於停頓 ,軍票定為法定貨幣,強迫兌換,又一再濫發導致不斷貶值,形同廢紙,通貨膨脹,社會經濟一片蕭條;更出現糧食短缺,飢民搶食。通過事實的展示,讓和平年代長大的市民知道以史為鑑,警惕軍國主義和戰爭的禍害 。
展覽現場接受記者採訪的青年學生表示,今次展覽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用以了解抗戰的過程中,香港與內地甚至全國軍民戮力同心抗擊侵略者的歷史,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惟有銘記本港和國家的這段苦難而又光輝的歷史,個人以及社會才能夠堅定前進。
三年零八個月:黑暗的淪陷歲月
抗戰中的香港,經歷了日本佔領的三年零八個月。這段期間,除了面對無處不在的殺戮之外,香港人遭遇的另一個問題,乃是當時日本佔領當局對香港市民在經濟上的壓榨和剝削。
今次展覽中,有一部分與日本佔領當局有關的展品,例如日本發出的差餉繳費通知書、軍票等。尤其是軍票,當時要求香港市民強制兌換,實則是對香港人財富和資源的一次大規模掠奪。這一行為的後遺症至今仍然存在,仍舊有不少市民,手持當年的軍票,要求今天的日本政府正視歷史、賠償損失。而戰爭是民心的動員,也是人力的損耗。當時的日本,以各種方式,鼓動日本民間的好戰軍國情緒,以此激起民眾參軍侵華的思想,並為此製作了不少物件。這一做法,實質從甲午戰爭時期便已開始,可見其軍國政策早已成為了既定已久的國策。
而戰爭爆發之後,香港與中國內地的分界線也隨之消失,成為了不分彼此的抗日戰場,盟軍、本地軍民、游擊戰士,相互配合協作,寫就忠勇動人的故事。今次展覽,是一次難得香港歷史的盛宴,撫今追昔,當年為保衛香港、抗擊日寇而獻出生命和青春的反法西斯戰士,值得每一個香港市民銘記、緬懷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