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日本佔領香港之後的宣傳畫。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曾出現過一種思潮,即亞洲主義,有時又稱之為大亞洲主義。就字面理解而言,亞洲主義乃是實現亞洲民族的聯合,對抗歐美列強的一種意識形態。不過,在事實層面上,亞洲主義蘊含着另一套話語:以日本為領導核心的亞洲秩序。
因此,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出現亞洲主義的同時,廣為人知的,還包括「脫亞論」。其實二者並不矛盾,而應結合考慮。脫亞入歐,表現的是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要與歐美列強在國際政治舞台中一較高下,分享殖民侵略的好處和成果。對日本而言,殖民、侵略和擴張的對象,首先就是鄰近的亞洲國家。因而,為了使得自己的侵略行為合法化,亞洲主義便成為了一種最為實用和方便的意識形態。故而,在日本的對外擴張中,幾乎均以亞洲主義、反對白種人殖民、亞洲民族解放等一些口號作為消解各國人民對日本進行反抗意志的工具。從朝鮮半島、中國東北、香港,甚至遠及東南亞,日本軍隊的鐵蹄每到一處,都以這樣的口號麻痺民眾。以香港為例,這樣的宣傳尤為明顯。由於日本佔領之前,香港乃由英國進行殖民統治,故而日本佔領香港之後,以擊敗白種人的英國為主題,進行大力宣傳。今次展覽中,亦有這樣的展品。
無論是脫亞入歐,還是亞洲主義,矯揉造作的辭藻難以掩飾日本侵略軍侵略的事實和殺戮平民的暴行,也難以掩蓋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本質和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