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駛過歲月軌道的香港文化「列車」


放大圖片

■表演文宣的紙張

在一般意義上,列車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軌道交通工具。如果列車成為一種修辭上的比喻,則香港的文化組成,亦可以用「列車」一詞去形容。而香港文化所走過的時代脈絡和歷史考驗,也就成為了列車本身所駛過的軌道。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時間遊人成為了參觀者自己的身份定格。在這個身份之下,搭上香港文化的列車,穿梭於不同的時光隧道和站點,則香港的文化演變史盡收眼底。■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一直以來,香港或其他地方,大型展覽館均設有常設展廳和專題展廳。兩種展廳所起到的作用和意義都是不同的。不過,常設展廳的展覽由於較為固定,因而對參觀者的吸引力往往較之於專題展覽而稍顯遜色。同時,在常設展覽與專題展覽之間搭建橋樑,使得二者可以有機結合,成為了一個新的策展途徑。「時間遊人」便是這樣的一場別具意義的展覽,它結合了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與展品,同時又因為18位香港當代藝術家的加入,使得今次展覽的意義別具一格,令參觀者對本土文化會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認知和熱愛。

策展的全面創新

據悉,今次展覽是策展形式的一次全面創新。其開幕禮日前已經舉行,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吳志華博士、藝術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羅榮生、博物館專家顧問羅淑敏教授及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眾多人士參與開幕禮,顯現出展覽的非同一般。

吳志華博士致辭時表示,歷史並非純粹是過去的事情,而是與今天的事、今天的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博物館的意義和角色,不應止限於展示藏品、傳播知識,還幫助觀眾了解歷史文化,探索歷史與自己的關係,促成觀眾與歷史之間對話,觀眾可善用博物館這個寶庫,從藏品了解過去、觀照現在和瞻望未來。同時,他還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館一向致力傳承香港的歷史、文化及藝術,透過不同形式、不同範疇的藏品,保存前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次舉行的『時間遊人』展覽,正是本地藝術家與歷史的對話和對文化的傳承。」

此外,在是次展覽中,參展的十八位藝術家從文化博物館常設展廳的藏品中獲得啟發,利用各種藝術媒介,包括繪畫、陶藝、產品設計、時裝設計、新媒體、音樂、雕塑、攝影、裝置藝術、混合媒介等,創作融合傳統與新意念的作品,以現代手法將傳統重新演繹。據了解,這些作品展現本地獨特的藝術風格,將於文化博物館多個常設展廳中,包括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及一、二樓迴廊等不同位置展示。康文署官方公報提及,觀眾參觀展覽時,猶如登上時間列車,穿梭於不同時空,與歷史對話。旅程中,他們將看到中國歷代的景況、香港時代的改變;遇到自信豐潤的時尚女性、努力不懈的革命志士、胸懷壯闊的文人雅士;更可欣賞傳統表演、精巧工藝和動人故事。

年輪中的粵劇滄桑

如果在香港欣賞傳統風味的戲曲,則首當其衝的便是粵劇。粵劇文化之於香港,具有不可替代和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意義。從開埠時期的香港到現在,香港的歷史有多長,香港粵劇的歷史便有多長。歷久彌新、屹立不搖,可謂香港粵劇發展的最佳寫照和見證。

今次展覽將粵劇文物館變成文化時間列車的一站,可謂匠心獨運。此舉頗受一些本港參觀者的好評。有市民對記者表示,以往參觀文化博物館,多是為專題展覽而來,而粵劇文物館中的一些陳列,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感到極為熟悉,所以過往並未有足夠關注;而今次展覽,則將粵劇文物館整體置於時光之中,使得自己對香港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和親切。既能夠追古,又能夠惜今,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展覽中的粵劇,處在時間的年輪中。粵劇在香港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早期的香港粵劇表演,乃是以搭棚的形式作為表演的舞台。隨着時代的發展,室內劇場舞台成為表演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香港大會堂誕生之後,以及隨着而產生的各個不同區域的社區官屬場地,粵劇的發展曾經一度進入黃金時期。不過,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末期,不同的藝術娛樂形式出現,加上不同的粵劇劇院被改為住宅或大廈,粵劇的發展一度進入低潮。不過,香港的粵劇人並未退縮。2012年的新光戲院事件,便是香港人對粵劇及其背後文化堅守鍾愛的體現。

文學化的詩意解說

激發起參觀者對香港文化特色與內容的闡述和理解,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入歷史主義的元素,可以看作是今次展覽的一大亮點。除了原本的不同展廳之間的互動聯結,對跨越時空的刻畫,有時也以交錯的主題加以對比,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頗具時光輪迴的特徵。

例如,中國畫中,與香港關係最具緊密程度的便是嶺南畫派。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直至今日,嶺南畫派都是以博古通今、融匯中西而出名的。不斷創新,成為嶺南畫派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而這似乎也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一個寫照。展覽中的中國畫,與歷史相連接,透過政治革命、社會變遷、文化傳承的三位一體,將當代畫家的風貌在歷史的古色之中加以呈現,可謂創新之舉。

展覽的解說詞,也與過往的敘明式解說文字有巨大不同。今次展覽的解說文字,更加類似於遊記、散文、詩歌或是回憶錄,沒有了冷冰冰的符號堆積,取而代之的是詩意一般的文化體驗和分享。

相關新聞
駛過歲月軌道的香港文化「列車」 (2015-04-27) (圖)
深圳:街頭表演者需持牌上崗 (2015-04-27) (圖)
記者手記:空間與情感的文化突破 (2015-04-27) (圖)
叮叮車,「慢」在舊香港的情懷中 (2015-04-13) (圖)
電車見證的香港史 (2015-04-13) (圖)
記者手記:電車路邊是什麼? (2015-04-13) (圖)
行走馬鞍山,找尋香港採礦工業史的軌跡 (2015-03-30) (圖)
礦場的地理態勢 (2015-03-30) (圖)
馬鞍山礦石簡介 (2015-03-30) (圖)
講述-鏡頭的故事、長者的心聲 (2015-03-16) (圖)
「市集」,展現珍貴的平凡場景 (2015-03-16) (圖)
百年沈繡 再現香江 (2015-03-02) (圖)
記者手記:文遺展覽 官方可更主動 (2015-03-02) (圖)
浙港聯袂打造原創昆劇 「唱唸做打」傳達佛理 (2015-02-16) (圖)
「香港藝穗民化節」 2015前哨 「1元」復始,萬象更新 (2015-02-16) (圖)
中國書法名家向駐華使館贈送春聯 各國大使盛讚中華傳統文化 (2015-02-16)
「心靈雞湯」冒名傳播 網絡偽作氾濫成災 (2015-02-02) (圖)
如何鑒別真偽作 (2015-02-02) (圖)
回歸傳統閱讀與交際 (2015-02-02) (圖)
生命的價值 不灰心的藝術 (2015-01-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