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沙壺
較早前在網上討論區讀到一篇報道,一本以研究余麗珍為主題的專書《無頭.神怪.紮腳--藝術旦后余麗珍》即將出版,於是留上了心。近日我終於在書展找到這本書,並與在現場即席為讀者簽名留念的作者見了面,很驚訝原來這位余麗珍的忠心粉絲,竟然是一位年輕的小姑娘。全書資料詳盡,圖文並茂,在取材方面,除了整理余麗珍的演出劇目及年表等硬性資料外,還涉及女性身份性別角色的議題,以輕鬆手法敘述,並不像一般學術論文艱澀嚴肅。書的價錢「由你定價」,當時就見到很多讀者都願意付出比原價略高的價錢,甚至十本八本地購買,以示支持,余麗珍的號召力果然不同凡響。
只要對粵語長片稍有認識的觀眾,自然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活躍於香港電影的余麗珍毫不陌生。她是一位著名的性格女演員,戲路縱橫古今,無論是時裝文藝片,或是大鑼大鼓的粵劇歌唱片,她都得心應手。而且她武功身手了得,「踩蹺」、「水髮」等需要消耗極大體能的傳統粵劇功架也難不到她,因此獲得「藝術旦后」的美譽。
論外形,余麗珍的面貌線條比較硬朗,又帶點苦情氣質,所以她多數飾演含辛茹苦、飽受歹角陷害折磨的角色。例如余麗珍在《無頭東宮生太子》、《神眼娥眉尋太子》等一系列神怪電影裡,她都飾演被奸惡西宮迫害的淒慘東宮,後來總是被神仙打救,賜予奇幻法力,不但學懂用「飛頭」復仇,更懂得用「神眼」分辨忠奸,最後苦盡甘來大團圓結局,大快人心。這些電影劇本,都是由余麗珍的丈夫,即著名編劇家李少芸撰寫,宣揚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報應不爽的理念,在當時深受觀眾歡迎。
但是我對余麗珍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卻是她的一套時裝喜劇《白鴿籠》。余麗珍飾演寡母甘四嫂,與兒子居住於板間房,時常被吝嗇刻薄的房東追收房租,生活捉襟見肘,幸有一班守望相助的同屋房客患難扶持。電影的結局,眾房客入住政府徙置房屋,紛紛遷出擠迫的「白鴿籠」,但房東卻因捨不得花錢醫病,而孤獨地病死於「白鴿籠」內。甘四嫂見狀有感而發,慨嘆:「萬頃良田升斗米,千間房舍半張床」,諷刺守財奴把錢財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發人深省。
余麗珍自1967年息影與丈夫移居加國之後,完全退出幕前,直至她於2004年病逝,從未在公眾場合露過面,低調的性格貫徹始終。余麗珍絕對是粵語片世界裡一個被遺忘的名字,難得有心人為她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為她在香港電影史補上了重要的一席位,如果她泉下有知,相信亦可告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