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根 城市智庫成員
中產往下流,在大前研一的《中下階層的衝擊》作出了詳述,M型社會一詞自此廣為引用。日前立法會討論中,單是對中產一詞,各議員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即使收入不是很高,但是品格高尚也應該是中產,因為中產一詞源於英文Middle Class,當中沒含有資產或家產等意思;要是如此,一個有德行而其入息僅容他住在劏房的人,也應是個中產,我們很難令社會認同一個人既是貧窮又是中產,暫且將收入作定義的標準;即使如此,年齡、家庭成員、是否擁有物業等等因素,令劃分中產仍是件不簡單的任務,唯有等待政府來研究,希望學術界也提供一點實用的調查和意見,夾在中間的中產人,無論包含誰,不列入誰,也須找出解決往下流方法。
能否可以幫助一個中產,視乎他面對的是一道可跨越的欄,還是一道牆,政策可協助中小企的東主向外找商機,以競爭法規範巨型集團的壟斷手段,以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打開多個行業往內地的通道,以政府資助讓中產進修,擴展各方面的出路;如果市場狹窄、競爭不公和學歷不足是道欄,政府可助他越過; 但是當一個低層的管理人,要等待二戰嬰兒潮(baby boom)的上級退休,可是老頂們總是老當益壯,苦等也達不到晉升之路;因為要照顧家庭,對北上的機會只能輕嘆;即使有心想做「過江龍」, 並非人人能從CEPA得到幫助的。政府要針對整個階層的困境,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均富是徹底而全面的方法,如香港般全球的先進的國家及地區,也出現了由最富有的1%的人佔了社會99%的財富,中產的薪金在過去近20年卻沒升過,均富不但可令被遠遠拋離的中產有所提升,並連貧窮的階層問題也同時了結,要達至均富的手法也甚為簡單,向富人收取如抄家的稅,將其稅收平均分到各人手中,政府變了羅賓漢,那可行嗎?
你我可和富豪分身家,這簡直就是烏托邦(Utopia),但是對1%的富豪感覺這樣的所謂重新分配是搶劫,恐怕均富政策的風聲一出,旋即造成巨富大逃亡,低稅率天堂換了高稅率地獄,更無須談到香港有維持資本主義的任務,均富政策是行不通的。
均富是有點過火,可是富裕一群總要在某程度照顧社會的感受,政府要重建一級一級的社會階梯,這任務是極度困難,但是貧富兩極化必定撕裂社會,造成分化,動盪不安,這樣每個人都是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