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尖端裝備 先「閱」為快


放大圖片

今日上午10時首都北京舉行勝利日大閱兵。此次閱兵將有50個方(梯)隊參加,包括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徒步方隊、裝備方隊、空中梯隊,加上聯合軍樂團和合唱團等組成,參閱總兵力超過1萬人。其中,裝備方隊展示的武器裝備均為國產主戰裝備,84%是首次亮相,在中外媒體的閱兵前瞻報道中,無疑是最為吸引人的焦點。

本報今天特推出閱兵導讀專頁,重點介紹閱兵時將展示的10種尖端武器裝備性能及特點,以便讀者在觀看時有更直觀的認識。

「海上飛鯊」 艦載機殲-15

★可掛載霹靂-8和霹靂-12等空空導彈執行艦隊防空任務。

★可掛載包括鷹擊-83、鷹擊-12等空艦導彈對海上目標發動遠程打擊。

★最大載彈量6.5噸,作戰半徑約1,300千米,可通過「夥伴加油」技術進一步提高航程。

「隱形無人機」 BZK-005

★具隱身能力的中高空遠程無人偵察機,機身以骨架承力為主的薄壁式結構。

★最大升限8,000米,續航時間40小時。最大搭載重量150公斤,可攜帶大型光電吊艙,包括晝夜電視攝像機、火鳥國外攝像機等,被稱為中國的「全球鷹」。

「坦克殺手」 武直10

★中方代號「霹靂火」,被稱為「坦克殺手」,可媲美「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配備一座旋轉式機炮塔,機體兩側武器短翼可掛載反坦克導彈及空空導彈,採用串列雙座式設計。

「三代預警機」 空警500

★最新研製的第三代預警機。採用數字陣列雷達等新技術,提升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

★以運9作為載機,採用渦槳6C發動機,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最大起飛重量可達77噸,採用4具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巡航速度約每小時550公里,航程約5,700公里。

「中國戰神」 轟6K

★中國自行研製的新型轟炸機。

★可掛載6枚射程2,000公里的長箭-10A空射巡航導彈。

「關島快遞」 東風-26

★二炮的第四代中遠程導彈,裸彈發射。

★射程約4,000公里,正好覆蓋關島,進行核威懾任務。

★常規彈頭重達1噸,被賦予「關島快遞」外號。

「大國利劍」 東風-5B

★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射程覆蓋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能攜帶4顆至6顆彈頭,也有媒體推測能攜帶9顆彈頭。

★有評論認為,一枚東風-5B的威力,足以讓一個大城市消失。

「航母殺手」 東風-21D

★目前世界唯一的中程反艦彈道導彈,被稱為「航母殺手」。

★最遠可打擊1,500公里至2,000公里遠的海上目標,且極難被攔截,堪稱「殺手鐧」武器。

「隔山打牛」 紅箭-10

★中國陸軍一款新型重型反坦克導彈,採用光纖制導導彈。

★類似榴彈炮的「間瞄火力」。導彈發射車可隱蔽在山坡後面,發射導彈打擊敵方裝甲集群,實現所謂「隔山打牛」的戰術效果。

「九九大改」 99A主戰坦克

★目前世界上動力最強勁的一款坦克。較99坦克,智能性更強,信息化程度更高。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改進型主戰坦克,全重55噸,發動機功率1,600馬力。

★激光光電對抗裝置、125毫米國產三期改型穿甲彈、先進複合裝甲、先進火控系統等技術都達到了國際最先進水平。

相關新聞
習近平:抗戰英雄功勳國人永遠銘記 (圖)
香江老兵憶述「最光榮的成就」 (圖)
港各界赴京 期待閱兵展國威 (圖)
尖端裝備 先「閱」為快 (圖)
國際戰士代表: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史 (圖)
北京最高等級防控保閱兵 (圖)
兩岸抗日志士紀念牆福建落成 (圖)
4.8%人「代表」16萬校友撐干校政 (圖)
母殺父醃屍入獄 女販毒判監
中六生參「佔」掟雪糕筒 改控罪成候懲 (圖)
黃之鋒上庭叫囂 官批法庭非表政見地方 (圖)
鴿黨區員尹兆堅疑濫舉報擾選民 (圖)
升小明年人多3000位多100 (圖)
習近平晤朴槿惠 強調中韓抗日貢獻重要 (圖)
普京: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廣闊 (圖)
「沖走了的人性」 紅衣難民童伏屍海灘 (圖)
泰疑犯認曾往四面佛 指紋吻合炸彈 (圖)
印1.5億人大罷工 反莫迪改革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