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甘瑜)本港很多幼稚園強調多感官剌激可提高嬰兒的學習效能,但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專家卻發現,單獨的聲音或圖像對刺激孩子學習作用成疑;但若能做到視覺及聽覺雙重刺激互相配合,例如家長展示笑臉圖畫同時配上哈哈笑聲,有助嬰兒掌握開心等抽象思維,若培訓得法,將有利孩子學習及成長。有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上月的發展心理學旗艦雜誌《發展科學》。
育兒巿場龐大,不少家庭均有購買觸覺故事書、積木、經典名曲光碟等,又安排孩子參加體能訓練營,實行全方位刺激孩子的感官,促進大腦發育,最終就是希望他們學得快又學得好。
為了解多感官刺激是否能提高嬰兒的學習效能,港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曾加蕙找來了80名8個月至10個月的嬰兒為研究對象,用眼動追蹤器來追蹤嬰兒看一些由面部表情圖像和傳遞感情信息的聲音組成的動畫短片時的眼部動態。
研究發現,嬰兒透過聲音和圖像的同時雙重刺激下,可成功學習到抽象概念,例如家長展示笑臉圖畫同時配上哈哈笑聲,嬰兒很容易就掌握「開心」的概念,反之若家長展示笑臉圖畫卻播放哭泣聲音,嬰兒可能會產生認知混亂,無法享受視聽雙頻的雙重刺激,也不能掌握到情緒的抽象意義,「這反映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其實在小小年紀就已具有整合聲音和視覺情緒的能力。」
曾加蕙 : 多感官刺激教育忌不得其法
曾加蕙指出,僅有視覺或聲音的輸入,不能保證嬰兒成功掌握抽象事物,故坊間的多感官刺激教育,若教不得其法,成效存疑,而成功的關鍵,是要結合視覺、聽覺、觸覺和其他感覺並整合成一套一致完整的系統,讓嬰兒學習。由此類推,嬰兒若可以借助有聲音輔助刺激的書本學習,效果比一般的圖畫書或朗讀書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