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上文剛談及,若說「紫微斗數是一門跟統計學關係密切的算命術」,則此語當是敷衍外行人的話。另一位小朋友卻有異議,他指出現時香港就有幾位業者用統計方法來研究紫微斗數云云。
如此說,可能是潘國森孤陋寡聞,但是二說並無衝突。我講的是「向來如此」;今天有人用統計學,便是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新人事、新作風、新發明了。
用統計學來研究一門算命術是個什麼概念?中國古代學者在什麼時候開始用統計學來研究醫、卜、星、相等術數?世傳紫微斗數是北宋初年陳摶(字希夷)所創,但是根據現存文獻資料估計,紫微斗數的創立,最早不過明朝。中國宋明的前賢懂得今天香港人琅琅上口的統計學嗎?潘國森少讀理工科,中學時學過概率論,大學時學過數理統計學(Mathematical Statistics),不是外行人。現代統計學很重要的「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又名「高斯分佈」,以日耳曼數學家高斯(Gauss)命名,他活在十八九世紀,相當於中國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四朝。因此陳希夷或者明代的斗數祖師都不可能預見後世會有一門「統計學」的學問傳入中國。
中國學者傳統的治學方法,沒有今天數理統計的概念,雖然也有算算賬,用的卻偏近於「普查法」(Census)。比如說你要研究孔子學說中的「仁」,少不免要算一算《論語》中這個「仁」字出現過多少遍,然後再分門別類來扒疏,這就是「普查」而不是「統計」,因為不會涉及統計分析。醫、卜、星、相都是易學旁支,二十世紀易學大師高亨先生(一九零零年-一九八六年)研究《易經》中的關鍵詞如「元」、「亨」、「利」、「貞」等,都是先一一列舉該詞在經文中出現的情況。與其說是「統計」,不如說是「普查」。
當代人過於熱衷用數學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術數,恐怕是學現代自然科學而沒有到家入門的結果。現代自然科學之父伽利略留下「自然之書由數學語言寫成」的名言,持之糾繩中國傳統學術,就很容易碰釘子。
比如說香港回歸中國之後曾經有一段中醫熱,當時就常聽聞有人摩拳擦掌,說要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中醫,徒令識者笑矣!其中一項異想天開的建議是將中醫的切診量化,要研發機器代替醫師把脈。這些「科學迷」不知道中國人治學略偏「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歐洲人治學略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兩種方法各有優劣,互根互補。自然科學宜多用「定量分析」,中國術數則應多用「定性分析」。當然任何企圖用機器代替人手把脈的行動必定失敗,因為動物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都不是機器和「科學數據」能取代。現時歐美流行的品酒師、品咖啡師、品茶師又何嘗可以被機器、科學和統計取代?仍然是人治世界!
斗數是如何發展?潘子曰:「歸納與演繹,再加『馬後砲』。」(斗數與統計.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