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西哲有云「沉默是金」,據說出自蘇格蘭作家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之口,至今仍被人們引為名言警句。這句話可以有多種解釋,無非是說,沉默也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潛在的力量,默默無語勝過千言萬語。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的有效性要看對象和場合,不能一概而論,而且要從積極方面去理解,去應用。消極沉默的結果,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美國波士頓有一座猶太人遇難紀念碑,碑文是德國神學家馬丁尼莫拉的一段話:起初他們追殺共產黨,我不是共產黨,我不說話;接着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也不說話;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但我是新教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後,他們衝着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這篇碑文告誡人們,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金,該當你仗義執言時,你卻明哲保身而緘口,到頭來就沒有人來為你主持公道了。
「沉默是金」這句名言,可對應的中國古訓很多,大都與待人處世有關,無非是告誡人們管住自己的舌頭。比如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是非只為多開口」等等。這些古訓同樣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也要區分應用對象和場合。在有些情況下、有些人身上,沉默會引起誤解,無言會釀出禍端。發生在我國東晉的一樁公案,頗能說明這個問題。
魏晉時期的琅琊王氏,自王導、王敦兄弟始,因助司馬睿南渡建鄴奠基有功,拜將封侯,加官進爵,權傾朝野,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後因王導之弟王敦起兵反叛,累及家族幾百口人的安危。時任司空的王導驚恐莫名,就帶領宗親子弟二十多人,前往皇宮門前恭候請罪。此前,元帝的寵臣劉隗,曾勸諫元帝對王家予以滿門抄斬。
這天早上,站在宮門外的王導,見尚書周顗來上朝,就大聲央求他為王氏一門請命。誰知周顗看都沒看他一眼,吭也沒吭一聲,就逕自進宮去了。周顗見到元帝之後,極力為王導開脫,說王導向來忠誠,絕不會與王敦同流合污。元帝覺得周顗言之有理,就留他偏殿陪餐。周顗好酒,喝得醉醺醺的才告辭出宮。一直站在門外的王導向他打招呼,他仍舊是不理不睬,大搖大擺地回家了。回府後,周顗又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奏章,再次為王導申辯。這一切,王導哪裡知情?見他不屑一顧的神色,還懷疑他在元帝面前說了自己的壞話,於是便懷恨在心。
東晉開國後,王敦因戰功卓著,擁立有功,被拜為侍中,升任大將軍、江州牧,雖未列班朝宰,卻一直坐擁重鎮,兵權在握,且強勢自恃,任性而為,不服朝廷管束。元帝深以為患,遂重用王氏政敵劉隗、刁協等,與之制衡。這讓王敦大為不滿,於是以「清君側」為名,起兵討伐。元帝有心平叛,卻懾於王氏根基牢、勢力大,態度不夠決絕。劉隗儘管早有防備,但他麾下的新軍畢竟剛組建不久,哪裡抗得住王敦的衝擊,很快潰不成軍,王敦大軍兵臨城下。元帝見勢不妙,只好求和。王敦則以勝者為王的氣勢,自任為丞相,總攬朝政,並開始清算異己,重組內閣。周顗天性寬厚,為官清廉,德望素重,才情高雅。王敦對他並無敵意,並認為周顗應當位列三司,起碼仍可作個僕射。可當他一再徵求王導的意見時,王導總是一聲不吭。王敦又問,若不能用只好殺啦?王導仍舊無語。不久,周顗就真的成了刀下之鬼。
其實,那次殿外周顗不理王導,只是表明他身上還留有些許魏晉風骨而已,即便有些輕慢,也不代表他對王導薄情,更不足以證明他會落井下石。但因王導不知內情,總覺得周顗不夠意思。亂事過去之後。王導瀏覽宮中過去的奏章,發現了周顗保奏自己的折子,這才恍然大悟,以致悲痛不已,流着眼盒l悔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你看,周顗的無語,造成了王導一時的忌恨,而王導的無語卻帶來了永久的遺恨。該發聲時不吭聲,無語還被無語誤,人世間無言的結局,還有比這更痛心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