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秋晚上是月餅唱主角的時候。網絡圖片
■戴永夏
又到中秋,又見月餅,關於月餅的往事又湧上心頭。這小小的月餅雖然平常,但卻歷經滄桑,閱盡秋色,蘊含着太多的人間真情,讓人一想起它來,就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感到無比親切。
在我的故鄉膠東,一向有中秋節送月餅的習俗。每到此時,家家都把提前備好的月餅用金黃的草紙包起來,再貼上大紅標籤,裝進竹籃裡,饋送親友。兒時,我們最願幹送禮的事,總是爭先恐後地接過母親手中的籃子,興高采烈地去「走親戚」。姑家、姨家、姥娘家......一家家把月餅送出去,又把回贈的月餅一包包地帶回來。如此你來我往,你敬我愛,月餅沒有減少,情誼卻愈發深厚......就這樣,年年歲歲,月缺月圓,月餅成了傳情的使者。它總是忠實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把暖融融的親情送給千家萬戶,溫暖着彼此牽掛的心。
中秋晚上,那更是月餅唱主角的時候。此時,明月當空,千里嬋娟,一家人圍坐桌旁,一邊賞月,一邊品嚐月餅。那月餅可真豐富:京式的、廣式的、自造的;芝麻的、五仁的、豆沙的......滿滿地擺了一桌。隨便拿起一塊,蘸着月光,浴着歡笑,就着茶水,品着滋味,頓覺甜美沁心,其樂無窮。有道是「明月寄相思,月餅寄深情」。此時的月餅,不正寄托着人們溫馨愉悅的團圓之情嗎?
吃着美味的月餅,爺爺總愛給我們講「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對漢人實行殘暴統治,百姓苦不堪言,到處醞釀起義。統治者為防止百姓造反,規定不准私藏武器,連菜刀也只准十家合用一把。他們還在每十戶人家中派駐一個「韃子」(即元兵),監視和管制漢人,還讓這十戶人家來供養他。這些「韃子」兇狠異常,為所欲為,無惡不作。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想聯合起來除掉他們,但又苦於沒法聯絡。後來,帶頭造反的朱洪武(即朱元璋)謀劃八月十五夜裡舉行起義,殺掉韃子。為了統一行動,他想了一個用麵餅傳信的方法,即在特製的麵餅中,夾入「八月十五起事」的紙條,然後將這些麵餅分送給各家各戶,再由他們如法炮製,將起義的信息進一步擴散。就這樣,成千上萬的百姓得到了同時起義的信息,很快組織起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將所有韃子殺掉,也將元朝統治者推翻。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人們將立了大功的「麵餅」改稱「月餅」,並形成每年八月十五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這故事中的月餅居功至偉,它分明承載着百姓的共同願望,凝結着抵禦侵略、反抗壓迫的民族團結之情。當然,月餅帶給我們孩子的,還有更多樂趣,「中秋玩月」就是其中之一。
「玩月」是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每到中秋,家家都用白麵做一些特殊的「月餅」。這些月餅表面上貼有「五穀豐登」、 「瓜瓞綿綿」、 「招財進寶」、 「萬事如意」、「長命富貴」等寓意吉祥的麵塑,放進鍋裡蒸熟後,再染上顏色,花花綠綠的十分好看。到了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時,我們便從家裡跑到街上,每人手裡端着一個用新高粱篾子編的淺筐,筐裡盛着自己家裡做得最好的「月餅」。披着明亮的月光,我們邊走邊唱道:「唱月來,唱月來,今年日子好過來!」「唱月餅,唱月餅,打下的糧食滿屋頂!」「念月餅了,念月餅了,明年還是好年景了......」大家邊唱便聚攏在一起,把籃子的蓋頭揭開,將五顏六色的月餅亮在月光下,相互比較、品評,看誰家月餅做得最美、最好,就將其評為「月王」,接受大家的讚揚和祝福......這歡快的「玩月」,純樸的童謠,分明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理想,也唱出了他們豐收的喜悅和對豐收的期盼之情。而月餅,正是這些美好感情的載體。
如同美麗的環境也會受到污染一樣,這些年來,隨着不正之風的蔓延,許多月餅也被玷污,變質變味,淪為某些人攀附升遷、謀取私利的工具。於是,天價月餅,金銀月餅,捆綁着昂貴洋酒、名錶及現金的月餅也應運而生,以送月餅為名的行賄受賄大行其道,成為社會上的一大公害。這使本來清白的月餅,也染上了貪腐之情。因此,當看到中央三令五申,大剎公款送月餅之風時,我這從小喜歡月餅的人也由衷感到高興。因為這不但給貪腐之輩以有力打擊,也讓月餅得到洗刷,還了它本來的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