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丹開展智能手機如何影響旅遊經歷研究項目。 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在機場的目的地顯示屏面前取出智能手機自拍,隨即打開社交網頁上載相片,簡單附上一句上機前「感言」,這些就是現代年輕人去旅行的指定動作,而途中見聞,亦要經網絡跟親朋好友互動分享。有研究顯示,這可為旅行者提供安全感,分隔千里亦如相聚一起;但部分使用者亦會為無時無刻連結世界而感到煩惱,甚至有「檢查電郵強迫症」,有人連旅行也離不開工作,大大影響旅遊質素。
隨着智能手機在2008年開始興起及普及,人們的生活習慣迎來極大轉變,例如聯絡方式逐漸由電話移至多姿多彩的社交網絡;作任何決定前可通過搜索網絡獲得大量資訊參考;而智能手機本身逐漸成為人們最常使用的娛樂工具。
有見及此,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王丹博士在2012年至2013年間,開展智能手機如何影響旅遊經歷研究項目,委託美國市場調查公司在當地尋找32名不同性別、年齡及層面,在受訪前三個月曾經外出個人遊的智能手機使用者,逐一面談了解各人的旅遊經歷。
婆婆用App訂房 手機導航自駕遊
研究團隊最初估計,年齡是整個研究的關鍵因素,因社會普遍相信年紀大的人較難接受新事物,與智能手機無緣,研究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王丹指,「受訪者中包括一名年屆七旬的婆婆,言談間可見她擁有勇於嘗試新事物的個性,她會利用手機的地圖導航功能自駕遊到尼加拉瀑布,又會即興用酒店App預訂房間留宿,還會用地理位置服務搜尋區內特色餐館,毫無疑問她是其中一位最受智能手機影響的受訪者。」
手機播音樂 青年「與世隔絕」
相反另一名年約二十來歲的年輕受訪者,面談前王丹曾預料對方在旅程中,至少會用地圖或facebook等社交平台,豈料該名受訪者平日就少用手機,一般只會作簡單短訊用途,去旅行的目的是要遠離日常煩囂生活,因此更少使用手機。本來被人們視為連接世界的智能手機,在他手上卻變成隔開外界雜聲的音樂播放器,面談結果讓王丹深感意外。
王丹進一步解釋,智能手機為旅遊經歷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人們可以將旅行的前期準備及回來分享旅遊體驗等環節,通通濃縮在旅行期間同步進行,「智能手機讓旅行者隨時搜索資訊,簡化旅行準備工夫,甚至可以見步行步,大大增添行程自由度。」
此外,一經連接社交網絡,旅行者可即時將一舉一動傳送網絡,跟大班好友互動分享,分隔千里亦如相聚一起,讓旅行者身處異地仍有安全感。不過,部分使用者卻為無時無刻連結世界而感到煩惱,最為常見的是「檢查電郵強迫症」,智能手機的方便使人們旅行也離不開工作,某程度影響旅遊質素。
手機影響旅遊 與年齡無關
結果亦顯示,旅遊經歷受智能手機影響多大,與用家年齡無直接關係。相反,用家日常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則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旅遊經歷,王丹表示「旅行者不會在旅行中產生新的習慣,平日用慣那些應用程式,旅行亦只會依賴該些程式解難。」因此旅遊業界開發應用程式時,宜從用家角度出發,或直接與現有的應用程式平台合作,會達到較佳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