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上個月下旬,梁啟超家鄉新會,在省立中山圖書館辦了一個圖片展。有空去看了看,很是受教。世人大都知道,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人中翹楚,原來他也是最成功的父親,所育子女除卻早夭的五人,其餘九人竟然全部成為名家。
提起新會梁家,在南粵乃至整個中國都佔一席之地,除了梁啟超以不世之材影響深遠之外,翼下子女亦是燦若星辰,個個卓爾不凡。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已讓人折服,還有六個名聲不俗的專家,放眼中國近代史,這樣顯赫的家族,用鳳毛麟角形容毫不為過。此次圖片展的主題也與時俱進:「一門三院士共築中國夢」。
有別於傳統的棍棒教育,梁啟超是個徹頭徹尾的興趣至上主義者。他所著的《飲冰室合集》中,有一篇《學問之趣味》的文章裡曾這樣寫道:「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着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政見之故退出政壇之後,他並不因此灰心,旋即埋首學問著書立說,並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就。與此同時,他的興趣見解又惠及子女。在寫給兒女們的四百多封家書中,言及學業總以興趣愛好為主導,論及生活則以樂觀精神來鼓舞。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即便是放到今天,也值得為人父母者學習借鑒。
翻看這些信件,「寶貝」、「Baby」之類的稱呼俯拾皆是,「我愛你們」、「我想你們」等直接表達愛意的詞句,通篇都見。試想,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含蓄保守不說,且社會結構仍是父權主導,有如此豁達體貼,又情感熱烈充沛的慈父,梁氏一門子弟該是何等幸運。
在這次圖片展上,梁啟超孫女、梁思永的女兒梁柏,披露了一件家事。她說令她最難忘的是姑姑梁思莊早年留學美國,按照祖父意願學現代生物學專業,梁思莊並不喜歡此專業,梁啟超得知後,心中大悔,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忙修書勸慰。在父親的鼓勵下,梁思莊以興趣為導向,改學了圖書館學,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梁氏子女中,以梁思成、林徽因伉儷最為出名。他們夫婦也是中國頂尖的建築專家,為保護老北京城所耗費的心力,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多年之前,我曾與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從誡有過一面之緣。看到梁先生,我也未能免俗,脫口便說,我十分喜歡您的母親林徽因。已是鬚眉染霜的梁從誡聽聞後爽朗一笑,讓人甚感溫暖。那時候,身兼全國政協常委的他,也是新中國首批民間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的創辦人和會長。他遞過來給我的名片,也是印在一張回收利用的廢紙之上。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濃鬱家風,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