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命
如果你是電影迷,上星期也許有個令你興奮的日子:《Back to the Future Day》(回到未來日),即電影《回到未來》系列第二集設定的,主角返回未來的「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一日」。這部電影拍攝於一九八九年,當時人們的眼中,二零一五年是遙遠的「未來」,遠得似乎永遠不會出現。
時光飛逝,如今的我們,身處前人想像的「未來」,紛紛在網絡暢談電影對二零一五年的想像,哪些成真了,哪些落空了。不知閣下有沒有想過,科技進步了,生活變化了,我們的「人性」有沒有「進化」呢?
大家不妨回想,所有暢想未來的科幻電影中,導演和編劇似乎沒有幻想過「人性」的進步--在那美好的「未來」,爾虞我詐的人情世故依然存在,「壞人」仍有不少,「好人」也沒有增多。這是否代表,我們默認無論是多遠的未來,「人性」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其實這種猜測挺有道理。縱觀歷史,人性自然有過進步--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如今減少了很多。但「人性劣根」仍然存在。古代朝廷有黨派鬥爭、針鋒交惡,今天的社會就沒有嗎?孔子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用來教育後輩吧?祖先一輩的私心、缺點,過了幾千年,只怕我們還沒改掉。
但是,凡事都有正反兩面。人性自古至今沒有太大變化,我們現在才可以理解,甚至直接運用古人的智慧--玄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若人性變得完全不同,我們與古人思維方式毫無相通之處,天命就無法用古代的玄學,為諸位解答現在、未來的疑問了。若真如此,會是何等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