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其中的主要議程是討論及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提交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作為編定「十三五」規劃(2016-2020)的綱領,規劃草案將於明年3月初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大會通過。香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配合或回應國家「十三五」規劃,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市場經濟下的規劃指標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的經濟職能已經作出很大的改變。市場經濟已經是主導,即使是國家投資也採用企業經營管理的模式。政府主要負責提供公共產品,特別是全國的基礎建設,例如高鐵。政府財政向半公共民生的公共產品傾斜,例如教育(特別是9年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農林水事務、城鄉社區事務、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科學技術、住房及環保已經成為主要的政府財政支出項目。
過去的五年計劃對於每個產業的生產量、流通及分配都定得很死,現在都放到市場去。過去的國民經濟投資總額主要靠政府,因此,政府財政很多用於投資。由於市場發揮經濟發展的作用,自「十一五」開始,改計劃為規劃,過去的硬指標很多成為指導性指標。
另一方面,有關經濟以外的指標大幅增加,例如教育、科研、住房及環保等。「十二五」規劃的指標分為四類:經濟發展的3個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服務業比重及城鎮化率,都是「預期性」指標;科技教育4個指標中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是「約束性」的指標,此外還有科研發展佔GDP的比重及發明專利的「預期性」指標;另外,資源環保指標都是「約束性」的,人民生活指標中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安居工程及全國總人口也是「約束性」指標。據說「十三五」規劃的指標範圍更廣,項目也大增。
「十二五」規劃指標下達全國各地、各產業、各單位,其間發改委要向全國人大作中期報告,當時發現環保未能達標,人大常委會也依法做執法檢查。 順道一提的是,「十二五」規劃只說「支持」香港自己提出的規劃,而中央把香港定位為「境外人民幣業務中心」的承諾已做到了。
「五年規劃」的形成過程
其實,在「十二五」規劃前期工作中,從2008年開始,國家發改委通過委託研究與公開招標相結合的方式,組織70多家大學及研究機構做了70多個、500萬字的研究戰略報告作為參考,並於 2010年出版。
在擬定規劃建議稿時,中央廣泛地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然後定稿交中央政治局審議。政治局定了建議稿,再交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中全會)通過。其後,全國各地的規劃按中全會的建議作出具體規劃,匯總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其間又進行廣泛徵詢意見。
「十三五」規劃在前期研究方面,2014年初發改委已列出25個課題委託及公開招標研究,內容包括:1. 國際環境變化及對我國發展的影響;2. 經濟轉型升級動力機制和制度環境研究;3. 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研究;4. 推進教育現代化與人才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研究;5.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和戰略舉措研究;6. 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研究;7. 工業結構升級與佈局優化研究;8. 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與糧食安全戰略研究;9. 信息經濟發展研究;10.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11. 服務業發展重點和機制研究;12. 住房保障體系與房地產健康發展研究;13. 我國區域發展重點與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14. 生態文明建設及制度研究;15. 環境治理重點及模式創新研究;16.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綠色低碳發展研究;17.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研究;18. 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19. 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20. 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21. 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22. 公共服務重點和財政保障機制研究;23.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和風險防範研究;24. 對外開放戰略及開放新格局研究;25. 我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研究。多個課題組也來香港作諮詢。
規劃在全國人大通過後,各省、區、市都相應作出規劃,各部門也要按規劃綱要作出部門專項規劃。地方人大通過或提交國務院,然後落實執行。這些地方五年規劃及部門規劃都出版或在網上公開。
同樣地,香港也向中央提了建議,至於香港如何更好地配合或回應全國的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