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賢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人口學專家
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兩大支柱。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這是人口再生產的歷史性轉折。勞動力是驅動經濟的動力,老年化則是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阻力。人口政策調整的最大意義是「人」,調整的是社會和經濟的活力。全面二孩的政策「轉折」,預示着一個「尊重生命、保障人權、人口是財富、將人當人看」的嶄新時代即將來臨。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標誌持續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退出了歷史舞台。五中全會鮮艷的花朵,將轉變為「十三五」的豐碩果實。
人口老化令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兩大支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物質再生產」的歷史性轉折,取得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可惜的是,同時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幾十年的計劃生育,使人口結構滿目瘡痍,深遠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這裡僅從經濟角度舉一個例子。勞動力是驅動經濟的動力,老年化是阻力。以日本為例,1950年是10個20-64歲勞動人口對應1個65歲及以上老人;1946-1973年經濟年均增長8.9%;1975年勞動力/老人開始低於7.5;1975-1991年經濟年均只增長4.4%;1992年勞動力/老人開始低於4.8, 2013年只有2.3;1992-2014年經濟年均只增長0.82%。
中國的勞動力/老人在1982年、2000年為10.0、8.7,1978-2011年經濟年均增長10%。2011年勞動力/老人開始低於7.5,經濟增長率也在2012年開始減速。勞動力/老人將繼續降低到2021年的4.8、2037年的2.3,經濟下行壓力將不斷增加。可以說,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尤其是生育率從1990年的2.3跳躍性下降到2000年的1.22、2010年的1.18,使2011年後經濟下行。
「人口再生產」的歷史轉折
從人口角度看,現在面臨的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育齡婦女在快速減少(20-29歲婦女從2011年的1.15億降到2025年的0.67億);生育率下降勢能很大,提升生育率更是難上加難。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已從1820年的37%降到2014年19%,50年後將不到10%。如果中國的人口政策不進行改革變化,那麼中國將一步步萎縮成一個極端衰老的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說:「凡是有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的,就堅決幹、加油幹、一刻不停歇地幹;凡是不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的,就堅決改、徹底改、一刻不耽誤地改」。十八屆三中全會,人口政策邁出了謹慎的一步,實行單獨二孩政策。十八屆五中全會,突破重重阻力和人口學家理論恐嚇,廢止了為時三十多年的一胎化,是「人口再生產」的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如果認為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只是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那麼是將人口政策調整的偉大意義大打折扣。人的意義是全面的,人口危機是不局限於經濟衰退、養老危機、光棍危機,更包括人倫危機、人文危機、人權危機、人道危機等等。人口政策調整的最大意義是人,是生命,是人性,是權利和自由,是社會和經濟的活力。全面二孩的最大意義在於「轉折」,預示一個「尊重生命、保障人權、人口是財富、將人當人看」的嶄新時代即將來臨。
相信「十三五」期間,人口政策不會止步於全面二孩,而是會加速調整。當務之急是盡快廢止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豁免超生的各類處分和罰款(每年用於計生的財政投入1000億,社會撫養費才200多億),鬆綁計劃生育所綑綁的各項政策(戶口、上學等)。如果還能改革經濟政策和社會文化體系,降低養育成本,提升生育意願,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人口政策,讓生育率不但不像台灣、韓國那樣下降,而且回升到更替水平,那麼將奠定今後幾十年、上百年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上升的人口學基礎。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人口政策調整,是歷史的大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