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董建華先生在團結香港基金成立一周年晚宴上致辭,強調世界發展重心正逐漸東移至中國所在的亞太地區,連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無限機會,可以說,認識祖國就是認識未來,不懂中國就是不懂世界,因此他呼籲香港年輕一代,放開懷抱,去認識國家和今日中國的精神面貌。事實上,香港青年自覺把個人的發展和香港的前途、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抓住時代機遇,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開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業。
要把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
一向關注青年事務的董建華先生致辭時特別提及對年輕人的期冀,他指出香港青年人對現狀不滿,要爭取公平、公義、理想,這是正常,他亦為青年人理想和承擔而感動、驕傲,但另一方面亦感到心痛。他提出問題說,社會和青年之間的溝通、互動和相互的期望,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令到這一群有理想的青年要跑上街頭?
值得重視的是,香港回歸已經17年,但去年在違法「佔中」期間,從特區教育體系中培養出來的一些青年學生卻站在了特區政府和國家的對立面,成為「佔中」先鋒和主力軍,歸根究底在於本港青年學生國家觀念比較薄弱,未能從歷史的角度準確掌握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
這更加說明,香港年輕一代應放開懷抱認識國家。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繫。」這樣,才能牢牢把握香港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強調和平理性人士是愛護香港青年
董建華先生呼籲香港青年,不要簡單地將強調和平理性的人士視為保守,而要明白他們由衷的憂心,如果每個人都熱血街頭,香港還會有繁榮安定嗎?的確,香港青年有理想、政治熱情高,但缺乏政治判斷力,容易受反對派鼓動,參與激進行動。反對派用蠱惑、誤導的方式,把香港青年推到街頭政治第一線,參與破壞法治和社會秩序,這是對年輕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香港青年承擔着推動香港社會發展的重任,也擔負着繼往開來實施「一國兩制」的歷史責任,社會各界應該愛護年輕人,正確引導他們,讓他們學會理性平和地思考政治問題。而在「佔中」期間,李嘉誠、李兆基、鄭家純、吳光正、呂志和、陳啟宗、郭鶴年等重量級人士,都呼籲學生們和平理性,立即撤離「佔領」區,懇請學生們不要激動,不要讓今天的熱情變成明天的遺憾,這是對年輕人的愛護,並非保守。
香港青年應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中國夢」
香港年輕一代放開懷抱認識國家面貌,抓住國家大發展的寶貴機遇,就可以拓展自己的未來人生,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中國夢」。香港過去三十多年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而香港未來三十年經濟發展重心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未來三十年,正是現在的香港青年奮鬥和打拚的歲月,也是香港青年人的耕耘期和收穫期,香港青年一定要把握國家的戰略機遇,努力裝備自己,更多地認知、參與「一帶一路」和「互聯網+」戰略,獲得更多發展資訊和機會。
今屆區選中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現象,就是參選的年輕人增加、當選的年輕人增加、投票的年輕人也顯著增加。區選「年輕化」,是一個值得歡迎的好現象,說明香港青年關心社會事務、認同體制架構、克盡公民責任。特別是建制派有一批新星、新秀冒起,取得令人振奮的佳績。區選可以帶出一個訊息,就是市民願意給予年輕人機會,特別是願意扎扎實實做事的年輕人。香港年輕一代放開懷抱認識國家面貌,有助於湧現出更多的青年政治人才,推動社會各界善用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為香港打造更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