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活動當日情況,參與的中學生正透過電腦,觀察癌細胞的行動情況。 城大供圖
公民科學,顧名思義就是一般人可參與的科學活動,但林潤華強調,那並非單純的科普推廣,只求讓學生或年輕人產生興趣,「而是一種實驗,需要貢獻出理據和理論。」他又指,香港學術界不少人都會視公民科學是「可有可無的social service(社會服務)」,也影響其較難普及,「大學都注重排名,學者要教書又要發表文章,工作壓力十分大,難免會覺得公民科學是『無聊的研究』。」
外國早流行 萬人齊追蝶
林潤華指,公民科學於外國有相當的歷史及流行程度,如早在100多年前已有美國鳥類學家發動觀鳥者在聖誕節統計鳥類數量,上世紀40年代亦有加拿大動物學家動員民眾報告帝王蝶遷徙的行蹤,時至今天,全球已有數以萬計的人響應號召,成為追蹤鳥兒和蝴蝶的公民科學家。不過,在香港,大眾多認為科學是深奧的學問,科研也多遠離一般人的生活圈子,而不少科學家也傾向閉門造車,單打獨鬥,不理會外間世界,社會未能培養濃厚科研氣氛。
他擔心香港科研成績易被其他地方追上,如走勢凌厲的新加坡,期望更多年輕人能從小就培養出喜歡科學的心態及興趣,資金只是其次,院校及學者的支持才是重點,建議本地大學可多舉行專家講座及鼓勵中學生共同參與研究。 記者 高 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