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潤華應用「公民科學」理念,邀請600名中學生參與研究癌細胞的移動路徑。莫雪芝 攝
一人盯一胞觀路徑畫軌跡 逾百日工作一天搞掂
10多歲就成為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作者,並不是科學神童的專利。城市大學去年起開展一項有關癌細胞擴散的研究,便活用「公民科學」概念,招攬了600多名中學生協助參與,「一人一細胞」記錄其演變及擴散情況,將原本需要超過100天進行的前期數據收集工作,縮短至一天便能完成。負責的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潤華指,是次研究希望能掌握不同癌細胞的移動路徑,以便對症下藥減低擴散危機。他又提到,在期刊當中也會包括該600多名中學生的名字,有關論文也將成為全港最多作者的學術論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是次癌細胞擴散分析很可能是香港規格最高的「公民科學」研究,林潤華早前接受本報專訪,講解整個項目的流程。他表示,不同的癌細胞有不同的擴散情況,若能找到其移動路徑,便可對症下藥,爭取減低癌症擴散的危機。
由於每粒細胞都有獨特的移動路徑,不能作整體觀察,而需要獨立研究,令資料的搜集及分析更加複雜。他形容,有關研究方向有如癌細胞的「人口統計學」。
是次研究除了應用生物及化學系層面上的知識外,還需結合精密的電子工程科技。林潤華表示,研究團隊透過體外培植,把子宮頸癌、肺癌以及乳癌三種癌細胞組分類成16個組合,合共800個細胞,讓參與的學生透過動態顯微鏡觀察及記錄其擴散與移動情況。
結合「公民科學」 成果超預期10倍
林潤華指,以往針對癌細胞移動路徑的研究,都要以人手測試移動路徑,一般三四人的研究,團隊就要利用一個月去研究一種癌細胞,最後可能要花上三四個月才能完成整個項目的觀測及記錄工作。
因應今次研究,團隊特別結合「公民科學」做法,配合大量中學生於課程資訊日到訪的機會,招攬他們參與協助,分配各人作短時間的觀察。
600多名參與的中學生只需數分鐘的時間,按一按電腦就能做到,「每個學生『認投』一個細胞,透過觀察,再跟我們經訓練的大學生大使報告情況。」
林潤華認為,是次研究成果比預期中大10倍,取得空前成功,既啟發大批中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能提高實驗成效,「以群眾的力量眼手並用,更勝電腦。以往幾個月才做到的事,這次有600多人幫忙,一天就完成了。」而從學術層面,研究結論也可望更了解癌細胞擴散時的行為,以便作針對性診治。
中學生名字 論文「榜上有名」
林潤華又提到,整個「公民科學」項目成本只需數萬元,主要用於學生大使的薪金、租用電腦以及設計展品,笑言「碌盡人情牌」,「連保安員都主動幫我們通宵看守電腦。」
今次研究結果將會寫成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屆時這600多名中學生的名字也會刊出,成為研究者之一,林潤華指,那將成為全港最多作者的學術論文。而根據城大團隊的計劃,整個癌細胞研究項目並不止於此,校方將利用網絡資源,籌備上載4,000多個癌細胞的影像,邀請更多中學生參與,進一步推展「公民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