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今屆區選帶出兩個值得注意的訊息:一是選舉年輕化,二是「本土思潮」明顯抬頭。選舉年輕化說明在香港,香港青年面對學業、事業及創業「三業」的困難,促使越來越多新生代關注和參與社會政治事務;「本土思潮」明顯抬頭,反映將內地與香港疏遠和切割的勢力,已取代惡形惡相的激進派,成為「港獨」的淵藪。要警惕的是,將解決港青「三業」問題訴諸「本土主義」,無異於緣木求魚。要解決香港青年「三業」問題,既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協助青年紓解有關困難,也需要香港青年自覺把個人的發展和香港的前途、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抓住時代機遇,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開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業。
今屆年輕參選人有得天獨厚條件
今屆區選帶出的訊息之一是選舉年輕化,青年選民發揮顯著作用,一批政壇新秀崛起。不少盤踞地區超過20年的現任區議員被首次參選的政治新丁挑戰成功,參選的年輕新面孔中不乏20歲出頭的「90後」。本屆新登記選民達26.1萬,是近年之冠,其中40%是18至35歲的「首投族」。而在這一群體中打開局面、開拓票源方面,年輕參選人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今屆年齡在30歲以下的當選者共有55名,佔整體的12.8%,高過上屆的11.4%,即是每8個當選者當中就有一個;非現任挑戰成功的當選者共有125位,當中有44位是30歲以下,佔35.3%,即三分之一以上。以上兩類數據,均顯示年齡對區選的影響。而建制派中的民建聯有關比例更高於平均數,顯示民建聯着力以年輕人來為其區議會佈陣進行新老交替。今屆民建聯共派出64名21歲至40歲的年輕候選人參選,勝出者多達36人,佔該黨現任區議員總數近三分一,令民建聯整個區議員團隊出現明顯年輕化的變化。而其他建制派和非建制派政團,亦出現明顯新老交替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傘兵」與所謂「溫和本土派」的興起,在區選中取代舊有惡形惡相的激進派,這些惡形惡相的激進派包括「熱血公民」、「人民力量」、社民連等,其參選者全軍盡墨。同時「傘兵」也不敢打出「佔中」旗號,在去年的3個「佔領區」,「佔領」和激進背景的候選人亦全部鎩羽而歸。惡形惡相的激進派與「傘兵」、「溫和本土派」的此消彼長,一方面是好事,說明恣睢暴戾、極端張狂的反對派已令市民忍無可忍,選民在區選中用選票懲罰他們;另一方面,「傘兵」特別是所謂「溫和本土派」的興起,令去年「佔中」的「本土化」、「命運自決」等將內地與香港疏遠和切割的思潮,有擴張和蔓延之勢。
「傘兵」奪得8席,是借助於「佔中」帶來的政治理念、運動技術與組織網絡,特別是新媒體動員技術。加上他們參選全程「收起把遮」,強調地區服務,並以斯文禮貌面目出現,吸引年齡和政治理念相近的「首投族」。要看到的是,「傘兵」積極參與合法選舉本身,與去年盲目參與非法「佔中」,性質已經有所不同,值得肯定。況且「傘兵」年紀尚輕,政治理念和世界觀尚未定形,只要他們願意進入社會常規運作軌道參與政治和公共服務,不排除其中部分人可能轉化為理性建設力量。
「溫和本土派」實質並不溫和
值得警惕的是所謂「溫和本土派」新民主同盟16人參選15人勝出,反映主張「本土」的政黨已獲得一部分選民受落。新民主同盟打着主張爭取和完善本地港人優先利益,以及捍衛香港核心文化及價值的幌子,利用水貨客問題,不斷操弄兩地議題去製造政治風波,其目的就是要「去中國化」,將內地與香港疏遠和切割開來,讓兩地民眾彼此對立甚至仇視。因此,所謂「溫和本土派」在隱晦地推動分離主義和「港獨」方面,其實質並不溫和,而是帶有欺騙性。
新民主同盟、「香港本土」成員范國威聲稱,該黨選情報捷與「雨傘運動」有關,並指年輕人接受本土路線,亦是該黨大勝的重要因素,新民主同盟會繼續堅持「本土路線」,以及「港人優先」策略云云。可以預見,在有票可圖的趨勢下,反對派各個政黨必定會加入明顯的「本土路線」主張,大力操弄兩地議題製造政治風波,特別是以「本土主義」誤導香港青年,以爭取大量青年票源。
將解決「三業」訴諸「本土主義」是緣木求魚
雖然香港青年面臨嚴峻人生挑戰,面對學業、事業及創業「三業」,以及上樓、上流、上位的「三上」的困難,因而促使越來越多新生代關注和參與社會政治事務。但是,將解決香港青年「三業」、「三上」問題訴諸「本土主義」,無異於緣木求魚。近年來,新民主同盟等「本土主義」政客,發動所謂「驅蝗」、「鳩嗚」、「光復」等禍港行動,損害旅遊業,惡化兩地關係,不僅打爛市民飯碗,且令香港青年的「三業」問題首當其衝。香港的市場本來就有限,「本土主義」政客破壞兩地關係,惡化香港營商環境,只會令香港青年壅塞在「三業」困境中,激發憤青產生的土壤,使「本土」政客操弄的分離主義和「港獨」擴大市場。因此,所謂「溫和本土派」並不溫和,而是欺騙和禍害香港青年的破壞性力量。
港青應擺脫「本土」政客的蠱惑誤導
香港年輕一代應擺脫「本土主義」政客的蠱惑誤導,放開懷抱認識國家面貌,抓住國家大發展的寶貴機遇,拓展自己的未來人生,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中國夢」。香港青年面對「三業」困境,要靠自己去奮鬥,自己去艱辛打拚。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大數據等戰略,均顯示國家正全面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帶動資本、技術、裝備、服務、品牌走出去,必然要求香港「超級聯繫人」的獨特角色進一步充實、升級和加強。這令享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香港大有用武之地,也令香港青年實現人生理想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香港新生代一定要把握國家的戰略機遇,努力裝備自己,同時要擺脫「本土主義」政客的蠱惑誤導,以免蹉跎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