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招文媖認為,各地政府如能因應不同水域及生態特性,制定相應的指標,將更能有效地保護海洋生物。莫雪芝 攝
香港海洋生態資源豐富,吸引不少科學家投身有關研究。其中浸會大學生物系團隊首次應用「物種敏感性分佈(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分析全球數百份海洋生物科研報告,從宏觀角度預測氣候暖化對海洋生物影響。結果發現一旦地球升溫3.1攝氏度,將大大打擊兩成海洋生物生存率、生長率和繁殖;若海水酸鹼值降低1%,也會影響八成海洋生物,引發絕種危機。
以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招文媖為首的研究團隊,花近5年篩選逾千份海洋研究,從中揀選了數百份最為嚴謹的報告,以SSD模型探討溫度及pH的變化,將令哪些海洋生物首當其衝。
珊瑚趕走體內共生藻致白化
結果顯示,若全球升溫2.2度,將影響5%海洋生物;若升溫3.1度,則影響20%海洋生物,包括增加死亡率、影響生長率及繁殖率等;其中幼體海膽及珊瑚最容易受全球暖化影響,而珊瑚所受衝擊最嚴重。招文媖解釋,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養分,但氣溫上升會令珊瑚排走體內的共生藻,導致缺乏養分而白化死亡。
除氣溫上升,海洋酸鹼pH值下降亦會危害海洋生物;當pH下跌少於0.13%,就可保護95%海洋生物,若低於0.91%則可保護80%,而當pH減少1%時,80%海洋生物將受較大衝擊,「屆時牠們的生存率、生長率、繁殖情況都會大受打擊,令人憂慮未來會否引致絕種危機。」招文媖指,其研究為全球以法例監管海水pH值改變提供參考,如各地政府能因應不同水域及生態特性,制定出相應的指標,將更能有效地保護海洋生物。
招文媖:應按物種分佈定指標保護
香港不同地區水域各有特性,如西面毗鄰珠江口較為混濁,最多濕地生物;東面則位處南中國海,受多股洋流影響,屬海洋性水域,鹽分較高,適合珊瑚群落生長。
招文媖表示,雖然本港10個水質管制區各有一套海水水質指標(WQO),但未有應對水域內的生物多樣性情況,建議特區政府按各水域物種分佈的特性仔細制定不同指標,尤其重點保護有關鍵物種的水域,例如東面珊瑚容易受海水鹽度影響,相關指標應較嚴格。她早前偕學界就新一份WQO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報告,期望盡快落實,緩減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衝擊。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