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宋亦希擔心,若未來氣溫持續上升,將導致本港淡水龜的性別不平衡,影響物種的延續。莫雪芝 攝
除海洋生物,氣候變化同樣影響了香港陸上生物的多樣性,例如國際公認候鳥重要棲息點及中轉站的米埔,候鳥數目已呈減少趨勢,部分品種更開始絕跡,與氣候的變化不無關係。另外,有大量昆蟲、兩棲爬蟲類的樹叢濕地,也受到極端降雨及氣溫上升的影響,生物棲身地面臨縮減,多個物種能否延續成為疑問。
香港每年有約6萬隻候鳥飛到米埔過冬,但負責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保護區主任梁嘉善(小圖)直言,近年本港平均氣溫上升,米埔生態也出現微妙變化,包括植物及草叢加速生長,令鳥類棲身地更狹窄,影響候鳥來港過冬,所以會加緊修整。她又表示,以往本港每年有約30隻翹鼻麻鴨、約15隻鬈羽鵜鶘飛到米埔過冬,惟近年前者減少至數隻,後者甚至已不見蹤影,氣候變化和遷徙地環境遭破壞都是當中影響因素。
極端天氣增 海水易灌淡水塘
全球氣候變化引致的極端天氣,也令本港魚塘或濕地有被淹沒危機。梁嘉善表示,米埔曾經歷惡劣天氣引致高達3.8米的潮水,海水倒灌入淡水塘,波及該處的青蛙和蜻蜓。她擔心極端天氣增加,香港的濕地將慢慢消失,「氣候變化的實際影響看似遙遠,但當不少生態環境消失時,對雀鳥昆蟲等生物的衝擊是難以估量的。」
專研兩棲爬行動物的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宋亦希,最近正搜集本港淡水龜和青蛙等基本生態資料如群落數量等,以及研究氣候變化對牠們的影響。他表示,極端降雨有可能沖走在積水潭繁殖的盧氏小樹蛙,以及河流生活的幼體淡水龜,降低其存活率。另因淡水龜的蛋孵化會受溫度影響而左右其性別,如高溫下性別多為雄,低溫則為雌,「未來氣溫持續上升,會導致性別不平衡,影響物種延續。」 ■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