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如果要土瓜灣在的故事敘說從頭,就得要從尚未填海之前說起了,話說在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所附地圖中,土瓜灣乃海角(馬頭角),稱為土家灣,下方海角乃紅磡,上方為一個海灣,海灣旁有小島(土瓜灣島),海灣上方海角乃馬頭涌,在中英界線(界限街)前,又有小海角,標註為「九龍炮台」(九龍寨城)。
這一帶為宋、元、明、清四朝的海防重地,此所以有不少古蹟,港鐵沙中線發現宋代方井,或可結合古瑾圍、二王殿村等古蹟詳加考究;早在《北京條約》之後至1900年之前,港府一直未有發展土瓜灣,皆因此地臨近九龍寨城,此中建有接官亭的龍津石橋(碼頭),在政治考慮上不免敏感。
這一帶為宋代官富場,至康熙七年(1668年)建有九龍墩台,1846年倡建九龍寨城,翌年五月建成,1875建有龍津石橋,及至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中英在北京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中國文武官員仍駐守九龍寨城,而龍津橋則留與中國官民使用,其時有此議定「仍留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及至翌年,英人藉口入侵寨城,曾趕走城內的清朝官員。
及至1916年至1924年,九龍灣一帶填海以建造華人住宅區「啟德濱」及啟德機場,拆去接官亭,移走亭內龍津石橋碑,龍津橋北段長埋於填海區內,那就僅餘南段了;至1932年,又因擴建龍津碼頭,拆去1910年水泥續建的一段碼頭,碼頭南端向海續建一段長60米的新碼頭,名為九龍城碼頭;及至1942年,日軍因擴建啟德機場,拆掉啟德濱樓房、九龍城鄰近村落及九龍城碼頭;碼頭石墩及其基礎均埋入填海區內,從此湮沒了。
西西在《土瓜灣敘事》中說到九龍城碼頭,有此一問:「這個漂亮的碼頭為什麼不叫土瓜灣碼頭,九龍城不是在舊啟德機場那邊嗎?更奇怪的是,碼頭上蓋還有自己的名字:九龍衙前圍碼頭」;龍津石橋湮沒的故事就是答案吧,九龍城碼頭前傳與土瓜灣一帶的古老村落,都一樣飽歷滄桑。
根據龍津橋前後三期(2003年3月、2008年3月及2008年11月)考古報告有此發現:上世紀三十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水泥墩合共四十七座,各有不同結橋形狀,而水泥墩外圍及梯級大小,均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舊有九龍城碼頭平面圖相符。
此次考古極有地方文史價值,起初的根據為現存於香港檔案館約繪於1903年「九龍城測量圖第五幅」,此圖正好標示了龍津橋原本的位置,另參考上世紀二十年代起的測量圖及二戰前啟德濱測量圖加以推斷,考古專家由是大致確定龍津橋遺址了--當中所涵括的實不止於龍津橋的歷史,更可追溯九龍城及土瓜灣一帶的地方沿革,有助於重認東九龍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