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盈慧
至今還不明白,為什麼某人上了高位拿了高薪,一旦做錯了事,接受公眾指責時,人家就揶揄他「吃得鹹魚抵得渴」。鹹魚很多人都吃過,而且市場主要還是適應升斗市民經濟和口味而設,只有頂尖鮮製的,才賣一級高價,但比起什麼山珍海錯,也名貴不到哪裡,而且鹹魚重鮮不重鹹,鹹到需要解渴的並非上品,也不是人人都愛吃,相信這句俗語,必定流行自饑荒時代,當時未必人人吃得飽,有飯吃,沒有送飯的菜,餐桌上有鹹魚,無湯無水,光靠下價鹹魚送飯,才有「渴」的感覺。
所以「吃得鹹魚抵得渴」,即如「燈油火蠟」、「朝行晚拆」之類上世紀成語一樣,已約定俗成不可理解,而又不用理解大家已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是無論用來形容鹹魚的身價或是滋味,始終不算貼切。
但是近年「鹹魚」不知打從什麼時候開始,還給人賦予新的一層意義,笑說「做人沒有夢想,就跟鹹魚沒有分別!」意指做人失去大志,就像鹹魚一樣沒有活力,換言之,就是死魚一樣。
笑完之後,又覺得這個比喻過於主觀了,所謂人各有志,誰又會知道鹹魚前身,不是以能成鹹魚為榮,也以成為鹹魚為樂,成為鹹魚就是本來的夢想,就算身價各有不同,不同身價的鹹魚,也有自我樂於感受滋味。人海中活魚,表面給人看來似乎蠻有活力,看似充滿美麗的幻想,可是畢竟此身還在海浪中翻騰徘徊,總有無家可歸、無處投身的悵惘,比起早已上岸的鹹魚,就是欠缺那份安詳感。假如本身貴氣的話,成了鹹魚更見貴上加貴:未上席前已清香撲鼻,上席之後,徜徉於精緻清油小碟中與纖細薑蓉蔥絲為伴而獨善其身,只容識味者品嚐三讚,比起活魚生劏後飽受豪客分屍,鹹魚可謂已修成正果,還在乎什麼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