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巴晴
根據2016年1月中國央行推出的新政,對境外相關金融機構在境內存放的人民幣存款執行正常存款準備金率。在此政策下,央行根據季度評估結果對不同銀行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並在每季末最後一日計算繳付存準金的金額。1960年代後期,大量歐洲美元存款回流境內,令美國監管機構擔憂美元存在境內銀行體系可能影響境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1969年美聯儲對存在境內的離岸美元徵收存款準備金。政策實施後,離岸美元在境內的存款規模逐步減少,紛紛流向離岸市場。隨後美國開始逐步降低對離岸美元的準備金要求,1973年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至8%,1974年降低至4%,至1991年降為零,以增強美國銀行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的國際影響力。
人民幣政策效果更明顯
對比中美政策,人民幣準備金政策在控制離岸人民幣流轉規模方面,較美元準備金制度覆蓋更全面,效果更明顯。美元準備金政策的誕生背景與人民幣存在較大差異。當時離岸美元已形成較大幅度的離岸貨幣創造,流通量難以估計,大規模回流又增加了境內貨幣政策複雜性,因此對美元準備金政策的效果評估,學術界及監管機構並無定論,政策效果並不清晰。
另外,歐洲美元準備金制度對受管制的美國銀行形成事實上的「準備金稅」,變相增加美國銀行的美元貸款成本;在歐洲美元市場上的境外銀行,則可以不受存款準備金制約。故而政策實施後,相當部分的離岸美元轉移至不受美國監管的其他歐洲銀行,使得美國銀行體系與離岸銀行提供的美元貸款出現了一定的利率差距,令美國的銀行在國際業務競爭中處於劣勢。這也是1980年之後美國設立國際銀行設施(IBFs)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離岸人民幣存款派生的規模不大,大部分人民幣流出境外後,又以存放在境內形式直接回流,整個過程中並沒有產生太多額外人民幣流動性。清算行或境內的代理行吸收了相當部分的離岸人民幣存款,將大部分離岸人民幣納入到準備金政策的調控當中,較難出現像離岸美元那樣,境內外受監管不一,利率不同的狀況。因此,離岸人民幣準備金政策可以作為調節境外市場流動性的有效工具,調節境外人民幣的資金流轉及回流規模。
離岸人民幣準備金政策推出後,3月31日央行第一次對境外人民幣存款準備金賬戶進行考核,依據境外人民幣存放在境內銀行的資金規模計算繳納準備金規模。為了保持人民幣流動性,境外銀行有一定動機暫時減少持有離岸人民幣,或在市場上盡量拆出資金,以降低未來3個月需要繳存的準備金。從市場實際反應來看,大部分市場參與者以即期短人民幣,遠期長美元的方式間接減少人民幣存款的實際持有量,進行了一定的掉期操作以減少人民幣準備金的繳納數額。離岸人民幣隔夜拆借利率(CNH HIBOR)於3月底出現輕微負值(-3.725%),但僅持續兩天後,進入4月即回復正常,負利率並未持續太久。
具體實施細節或可改進
目前,國際主要經濟體央行對存款準備金均採用了平均法進行考核,即參照一定時期內的存款日終餘額算術平均值進行計算。2015年,內地央行也參考國際慣例,對內地準備金的考核由時點法改為平均法。如果該方法也可應用於離岸人民幣,或可給予境外金融機構更多的流動性管理便利,有利於減少市場利率的波動。■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