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證國際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員 葉旨崢
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正在海南舉行,大眾的焦點放在昨天李克強總理的演說,較少人留意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一個分組論壇的言論。他表示若我們只注視人民幣匯率,是解讀中國經濟的最大錯誤;更點名批評對沖基金經理巴斯(Kyle Bass),因為巴斯早前指內地銀行的信貸危機最終會迫使中國政府下調人民幣匯率。
出發點不同影響解讀
若細看李稻葵及巴斯對人民幣不同的解讀,我們便能發現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前者的出發點是政策制定者,後者則是出於市場參與者。
先看看政策制定者。現時的人民幣國策大方向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這樣的「市場化」及「穩定」符合政策制定者的最佳選擇,因為「市場化」帶來經濟動力、「穩定」有助製造一個有利推動其他政策的環境。(當然,如何界定何謂「合理」的「均衡水平」是一大藝術。)因此他們不會只注視人民幣匯率,他們希望達至設定的政策目標,他們的興趣更不會在於何時買入或沽出人民幣。
至於巴斯代表的則是市場參與者的角度。在後金融海嘯時代,投資者除了要關注經濟數據外,更要密切留意各國央行的一舉一動(有人笑言各國央行才是現在最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參與者的選項是在觀察央行政策及研究經濟數據後,選擇用手上的資金做投資決定。他們的主要興趣不在於經濟基本面,或人民幣是否「市場化」,而是在這過程中的兩個選擇─買入或沽出人民幣。
政策能否成功,最後也取決於政策制定者與市場參與者的互動。■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