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齊白石的畫作譽滿天下。網上圖片
--齊白石先生印象
左 文
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伊始,87歲的耄耋老人齊白石先生即被聘為館員,成為了中央文史研究館最早的館員之一,這是齊白石先生晚年獲得的無數榮譽當中又一項重要榮譽。
中國書畫界曾普遍認為,如果齊白石只活到六十歲,那麼中國藝術史上將不會這麼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他的名字。齊白石先生也認為,自己七十歲前後的畫「方可一看」。於是,世人往往將齊白石當作大器晚成的典型事例。其實,有志不在年高,大器不恨晚成。
50多歲時,齊白石確實是「識者甚寡」。當年他在北京每幅畫僅售兩塊銀元,而他的學八大山人冷逸風格的畫,以低於一般畫家一半的售價仍無人問津,造成這一窘境的最主要原因是「畫法太似、太拘謹」。
陳師曾1917年在其《借山圖》上題詩,勸這位53歲的朋友「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齊白石由此洞察「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傳神」的繪畫之理,悟出了「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作畫之道,終於在55歲時決心「變法」,最終成功開創了全新畫風。
齊白石曾說:「青籐(徐渭)、雪個(八大山人)、大滌子(石濤)之畫,能橫塗縱抹,余心極服之。」在他所欣賞、推崇的這些畫家中,無一例外都屬於反對成規而能別開生面者。實際上,放眼古今中外,凡在美術史上或者藝術史上有所建樹者,無不標新立異。
齊白石晚年極力倡導求新求變的藝術創造,他曾對弟子婁師白說:「書畫之事不要滿足一時成就,要一變百變,才能獨具一格。」而齊白石的衰年變法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為他還面臨着難以想像的風險。眾所周知,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模仿趨同易,創新求變難。當年齊白石如果不變法,尚能養家糊口,但倘若變法不成功,就有「餓死」的危險。所以他在決定變法時曾不無悲壯地宣告:「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
齊白石之所以能從卑微老農躍升為中國畫大師,均拜這次冒險變法成功所賜。這位由湘中農村走出來的文人畫家,毅然拋卻了傳統文人畫的隱逸出世觀念,把鄉土的氣息、農民的氣質和大自然的清新非常貼切地融入畫作之中。齊白石筆下的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一不美,無一不新,為現代中國繪畫史創造了一個質樸動人的藝術世界,也以經典的筆墨意趣成功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正如林木先生在《齊白石衰年變法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齊白石與生俱來的那種不分雅俗、不分套路、不分品種、不分宗派,任其高興、廣擷博取幾無邊際的藝術天性,和他那極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從此像火山噴發般釋放出來,這種平民意趣與文人意識的奇特組合,這種本於天性的個人創造與時代審美思潮的精彩協調,使齊白石的成名成為時代必然。」
齊白石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他的雅俗共賞。他是如此的陽春白雪,他的畫愈來愈變得奇貨可居,尤其是在當今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齊白石變得日益顯赫:截至2009年9月底,其作品已成交7,902件,總成交額29億餘元,在各類畫家中遙遙領先。2011年,齊白石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被拍出4.2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他又是如此的下里巴人,他可能是作品進入億萬普通中國老百姓家最多的畫家。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時常從熱水瓶壁、洗臉盆底、搪瓷缸上看到他創作的那些鄉土題材的畫作。可以說從來沒有哪個畫家像齊白石這樣家喻戶曉--這是最大成功,也是真正的成功。
齊白石晚年的成功,無疑會令無數同道中人心生艷羨。其實,正如佛說人人皆可成佛、但並非人人都成了佛一樣,從理論上來講,人人皆可成為齊白石,但結果是並非人人都成為了齊白石。如前所言,除了天資天賦和後天勤奮常人難以企及之外,齊白石的「寂寞之道」恐怕也會嚇退一些人。齊白石將繪畫視為「寂寞之道」,而非「發財之道」,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條和成功的秘訣。在1920年到1929年的10年間,齊白石以難以想像的定力,閉門謝客,潛心摸索,癡心創作,作畫萬餘幅,刻印3,000多枚,終於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才秉、氣質和學養的藝術道路,有齊白石自己的詩為證:「掃除凡格總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
58歲時,陳師曾攜中國畫家作品東渡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齊白石的畫一舉成名,轟動一時,其作品選入巴黎藝術展覽會。從此,齊白石開始名重天下。
縱觀齊白石的成長經歷,我們發現,他的大器晚成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的家庭出身和幼年成長環境,注定了他不會做張愛玲「出名要趁早」這樣的夢;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內憂外患的時局,也沒有為他提供讓他少年得志的條件。他只得老老實實當他的「芝木匠」,最多也就是當一名生意較好的「芝木匠」而已。因此,主觀動因和客觀條件都注定了齊白石只有通過自己漫長的不懈努力,方能成就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