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翠袖乾坤:氣魄教育

2016-05-27

文潔華

曾幾何時,我們歌頌胸襟與氣魄,並且藉文學、電影、繪畫等文藝作品,欣賞此等人類特有的素質。

我們見過大樂隊、大舞台,甚至希臘圓形廣場,氣勢磅礡。我們稱呼女歌手為歌后(Diva),有過導演大師如黑澤明、希治閣、杜魯福、高達、安東尼奧尼、費里尼。我們並不懼怕長篇小說,炎熱的夏天唸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我們知道《齊瓦哥醫生》如何盪氣迴腸。

如今,我們對氣魄愈來愈感到陌生,且不再重要和需要,留給那些在政治舞台上你爭我奪的人好了。

人們樂於做低頭一族,玩手機於掌上,跟人臉書,chitchat,交換生活瑣事與照片......吃過什麼,去了哪裡,跟家人相處樂趣多,戀愛拍拖。沒有人說這不是幸福,只是大家都覺得從前之所謂偉大、風起雲湧、風雲人物、壯美、崇高都是現代主義時期之事,俱往矣。

於是,近年香港沒有出版過幾部長篇小說,舞台上難得一見演出一絲不苟的人。我們不大思索什麼終極問題,分享的都是旅遊心得、食譜、淘寶或育兒經。沒有人說這有什麼不妥,只是當碰上大氣魄的美感經驗時,才又感到是否欠缺了重要的一些什麼。

這晚到音樂廳聽浸會大學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六交響曲,疲憊的心靈被這首深刻而澎湃的樂章提起,被洗滌了一場,又像被提醒起生命可以怎樣壯美。這首關於英雄之死以及悼兒之曲,樂曲編制設長笛、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巴松管、圓號、小號、長號、大號、定音鼓甚至大鼓、豎琴、鋼片琴、敲擊樂器和大鼓等。於是演奏台上人才濟濟,全情投入於馬勒這著名於世的樂章裡,聲音澎湃,令人屏息和動容。連氣九十分鐘的史詩式樂章,令人相信氣魄也是可以教育的。試想想年輕的心靈在排練中如何受到感染,開拓情感的闊度和高度,那份胸襟轉到生活裡來,總會有往上的追求,再次把頭舉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