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榮 新社聯副總幹事 新界青聯智庫召集人 沙田區議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來港引起全城關注,委員長行程之一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讓「一帶一路」再次成為市民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之一。可能一般市民認為這是國家發展的大戰略,與自己關係不大,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有反對派甚至污名化「一帶一路」。事實上,「一帶一路」對香港、對市民都帶來巨大機遇,港人必須珍惜、把握。
「一帶一路」是由國家作為東道主牽頭成立、推動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和規劃,參與的成員互動合作,各取所需,互利共贏。但當中各國各地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甚至語言也有所不同,自然為合作增加一定困難。
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角色,就像是早年放洋留學、後來海歸回來的「兒子」,由於長年吸收外地的經驗文化,熟悉國際的處事手法,已具備協助「父親」參與外部合作的能力,可以協助「父親」「走出去」。而另一方面,「兒子」又具有近水樓台的優勢,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非香港莫屬。
雖然,「一帶一路」的機會,香港好像唾手可得,但事實上如學者雷鼎鳴所言,香港絕非「皇帝女唔憂嫁」,可放軟手腳。因為,一來並非只有香港有能力承擔這個對外聯繫的重任,內地的一線城市同樣具備類近的能力;二來,香港正面臨經濟單一化的問題,近年更因外憂內患困擾,連旅遊、零售業、甚至物流業、地產也面臨衰退。
「一帶一路」大戰略的出現,則正正讓香港「久旱逢甘露」,在某些地方更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的優勢可以總結為國際聯繫、固有制度及國家支持三方面。香港實施普通法,社會制度、價值觀與西方接近,更為容易被外國所理解,香港的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與外國合作,處理相關的法律、商業問題時更得心應手;其次,香港的技術標準、運作與外國接軌,擁有世界認可的基建經驗及技術,完全勝任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基建服務中擔任顧問;再加上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是主要人民幣離岸中心,更容易承接國家在戰略上的任務。
香港利用自身優勢,參與「一帶一路」,從中發掘商機,讓香港經濟走向多元化,也有利改善香港的民生事務。例如現時牛肉價格高企,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曾提議,香港可與外地合作飼養牛隻供港,打破現時壟斷局面,增加供應及選擇,紓緩牛肉價格過高的問題。「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相信能造就更多類似機會,讓香港市民受惠。
經濟得以帶動,自然創造更多創業、就業機會。可見表面上,「一帶一路」似乎與普羅大眾沒有直接聯繫,但實際上站在同一跑道上,機會近在咫尺。誠如梁特首所言,「一帶一路」的機遇比「改革開放」還大。香港人的精神就是勇於嘗試拚搏,就讓我們共同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讓香港再次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