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彬
這幾年,有兩個地方是我不願意去的,一是銀行,二是醫院。我怕前者的等待,怕一般儲戶必會遭受的歧視,也為其間消耗的一兩個小時心疼;而後者,往往讓人病痛之外,又添嘈雜之煩、擁擠之惱,被高額檢查費和藥費盤剝之餘,還要看醫生護士那一張張倨傲、冷漠的臉。但由於諸多原因,這兩處所在有時又非去不可。每次去前,猶豫再三,硬着頭皮才去。
不僅銀行、醫院,你在許多場所,都可以感到撲面而來的涼薄、粗魯。你到市場買菜,很少有菜販還有以前憨厚的笑,到飯館用餐,服務員端菜上桌不再像從前那樣報出菜名,且一臉冰霜,你騎自行車走在慢車道上,身後忽然開來一輛機動車,車主居然嫌你擋了他的路,朝你大聲鳴笛;上周逛書店,看到一本關於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書,很想買下,不過此書和另外幾本屬於一套叢書,我問店主可否單買這本書,他一臉的不耐煩,吐出兩個字「不行」;前幾天,到電信部門繳費,我先是被支到櫃員機拿號,接着又被支到自動繳費機上交錢,後又被告知須先到前台領業務號碼,前台混亂不堪,好不容易領到號,又遇到兩台繳費機壞了一台,向幾位營業員諮詢事項,人家睬都不睬一眼。
近來,我常常懷念二三十年前的生活。那時城市不大,樓堂不高,街上汽車不多,那時人們收入差距很小,各行各業並不生疏、隔閡,那時隨處可以感到人們的真誠、敬業與善意。在車站,我們可以放心地把行李託別人代管,自己先去買票,在熙熙攘攘的市場上,我們不用擔心一臉淳樸的小販,賣給我們的蔬菜撒有農藥,到圖書館借書,精通業務的管理員拿着我們抄下的書名和分類號,很快就能把書找出,在工廠裡,我們能遇到一些熱心的師傅,手把手教我們修理機器。1983年盛夏,由於長期在粉塵嚴重的車間工作,一天我的右耳忽然聽不見聲音,到醫院掛號看病,一40多歲的女大夫,用耳勺從我耳朵裡挖出棉毛、灰垢等異物,令我立感清爽,開藥之後,她還耐心細緻地告訴我保持耳道清潔的方法。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善良,如今都成了稀罕之物,甚至連路上見到老人倒地扶不扶都成了問題。兩年前,有媒體記者追問行人,你覺得幸福嗎?引來眾多議論。不錯,這些年,我們的物質生活和城市化水平繁榮與提高了,購物中心和超市裡,商品充盈,應有盡有,大街上流光溢彩,車水馬龍,人們工資漲了,住房改善了,吃得也好了,衣裝也亮麗了,大家對此有目共睹。可另一方面,各種煩惱和不如意,人們同樣感到和看到。普通的、無權無勢的人,幾乎每天都在承受社會的粗礪和鄙薄,到處感到被歧視、受排斥,一種夾雜着苦澀和嘆息的無力感,盤亘在許多人的心頭。面對混亂、嘈雜、腐敗、墮落、弄虛作假、胡作非為,多數人只能被迫地隱忍着、沉默地注視着。正是這種無力感和無可奈何,正是這種人與人關係的疏遠和隔離,降低了人們的安全感、舒適度和幸福數值。
有人講,內地社會現在有一種互相損害傾向。小販的臉上陰鬱寡歡,因為他剛剛受了城管人員的氣;飯館的服務員一臉冰霜,因為她嫌老闆給的工錢太少;書店店主不耐煩,因為店舖租金太高,經營利潤極低,令他壓力大;電信營業人員對顧客不理不睬,或是今早剛跟老公吵了架,或是與婆婆慪了氣,或是上班的路上遭遇堵車,遲到半小時,受到主管批評,正在羞惱交加。至於醫護人員對患者態度生硬,頤指氣使,如果有機會走近他和她的私生活,你就會知道,醫生的孩子今年高考,可那孩子學業成績不佳,他每天為此犯愁;而年輕護士的女兒今年三歲,她想把孩子送進一家省直機關的幼兒園,已經給人家送了禮,可兩個月過去了,這事還沒辦成。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可以說,凡在自己的專業和擅長領域冷漠待人者,一定是在別的地方和領域被非禮了,受責難了,心中的委屈和怒氣無處傾吐,只好發洩在顧客、患者身上,藉以獲得某種心理平衡。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如今許多豐衣足食的人卻不循此理。仔細觀察會發現,在競爭激烈、權力通吃資本稱雄的時下,當面對太多的擠壓、驅迫和盤剝,人們疲於應付,被動服從,或者低三下四,曲意求全,實在不行了,只好任人宰制。人們無力改變現實,無法左右命運,不得不忍氣吞聲。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虧待,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又苦又累又煩,每個人都感到前途莫測不容樂觀。與此同時,物利爭競的殘酷性還被高調頌揚,利益追逐的錙銖必較被譽為精明強幹,圖謀一己之私的刁滑之徒被稱為成功人士,其心計與劣行被加工烹製成勵志「雞湯」,這更令普通人感到社會的勢利與粗俗。於是,人們也就只能以勢利應付勢利,以粗俗對待粗俗了。究其實質,這是人們對資本和權力的消極反抗,是對「沉悶」、「機械」、「缺乏人情」的管理方式的變相抵制,也是對擴大化了的商品化和物化的厭倦及懊惱。
紅塵漫捲心迷亂,撕扯爭執何時了。如何告別負面情緒並走出眼下情狀?社會學理論認為,人的情緒、態度、人格,是人在特定情形下與共同體交互作用的結果,避免過度反應和損害他人的言行,須找到不良情緒的來源並設法解決。大量數據表明,隨着人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許多人不願只做環境的被動接受者,聽任別人擺佈,他們樂意參與公共生活,以期改善城市和社區現狀。社會學理論還注意到,人的地位與生活態度之間、人的權利與其願意擔負的責任及義務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人覺得自己有地位,才看重未來,覺得自己有權利,才能承擔責任,感到自己重要,才在意自己的形象與言行,才會禮貌待人,細緻周到。
所以,欲根本改變現狀,祛除粗鄙、怨憤和戾氣,一是已經佔據優勢資源和主導地位的精英階層,應重信守諾,潔身自好,仁義惻怛,善待民眾,善用財富和權力;二是提高普通人的社會地位,落實憲法中規定的人民民主權利,改變固有的社會機制和公共決策方式,擴充中產階層,並讓他們有途徑影響和改善社會。只有這樣,人們的無力感才會消除,無可奈何才會變成事在人為,社會正氣才能上升,邪氣、戾氣、歪風才可減輕並退散。如此,我們方能期待社會和諧,人間溫潤,不管走到哪裡,處處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