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家裡人因為剖腹產子,深部內部傷口恢復需要時間,打來一個電話,要我到菜市場找尋石頭魚,又叫石崇魚。找尋了好幾天,都找不到。原來這一類魚,因為背上有很硬、箭矢一樣鋒利的刺,帶有毒素,掙扎時會把小販刺中,立即產生劇痛,甚至會死亡。賣魚的小販,為了安全起見,都不會販賣這種石頭魚。最後,我在筲箕灣的魚檔,找到了這種珍貴的魚,十元一両,不是活的,但鰓仍呈現出鮮紅色,相當新鮮。石崇魚屬毒鮋魚族,學名「玫瑰毒鮋」,因其像玫瑰花一樣長有刺,且有毒,故而名之。石頭魚身體厚圓而且有很多瘤狀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膚,形狀恐怖,體貌甚醜陋,活像一塊石頭,蟄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發覺。體色隨環境不同而複雜多變,像變色龍一樣通過偽裝來蒙蔽敵人,把小魚吃了,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
石崇魚功能健脾補腎,對手術後傷口深層癒合很有幫助,但這種魚並不常有供應,大條的往往賣到二三百元一條,配北茋、杞子、紅棗煲湯,對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體質很有裨益,對手術後、病後或產後體弱人士更為有益。
一般的石崇魚大約一斤重左右,一般人把魚分開兩部分,魚皮用來煲湯,魚肉用來清蒸,煲湯後魚皮十分嫩滑,呈半透明啫喱狀,很滑,但是略帶少許的苦味,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是,對提高免疫力大有好處。不過如果產婦要餵人奶,飲用了石崇魚湯,輕微的毒素未必對嬰孩有好處。魚肉清蒸,顏色很白,很鮮,很滑,配合了陳皮,其味道一流。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說石頭魚能夠治療筋骨痛,有溫中補虛的功效。
石頭魚味極鮮美,骨刺少,選大條的,約一條三四斤左右比較適宜,太細小的肉太少,食之無味。春夏兩季最肥,入冬後魚味更鮮。清朝李鴻章宴請外國貴賓,就用四五斤重的石崇魚宴客,介紹說這是最好的海中珍品,顯得隆重和高貴。
若果是產婦做過了剖腹手術,使用牛鰍、石狗公、大眼雞(木棉魚)代替石崇魚,也是可以的,配上了北茋、杞子、紅棗、陳皮,一樣滋陰補腎,加強免疫力,幫助傷口恢復,但不會影響哺乳,對小孩子也有益處。
石崇魚肉質鮮嫩,沒有細刺,營養價值很高,有生津、潤肺的藥用功效,皮膚不好的人吃了,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城內的大富豪、大小姐、闊太太最喜歡石崇魚清燉珍珠粉末。清燉後的石頭魚,具有營養滋補、生津、潤肺、強腎和養顏的藥用功效。石頭魚的魚鰾曬乾後,加工成魚肚用來汆湯,入口爽滑為席上珍餚,可與上等的魚翅、燕窩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