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航機的乘客,到底認為怎樣才算體貼?有關思考令人對航空公司營運方式的捨本取末,不敢茍同。
我是慣於乘坐長途航機的人,感謝上帝,除了半睡半醒以外,沒有什麼身體不適,但對於乘搭時身體的需要,卻又有一定的要求。好像說年輕時愛選窗口座位,可以貼於機身入睡,又可以觀看風景。出入要經過鄰座難不到我,因為年輕的身體會跳過座位,到走廊才落地,神出鬼沒。年長了愛選廊道位,以便身體不時的需要,並喜歡經常梳洗一下,方便至上。
航機乘客需要舒適的足部感覺,棉質長襪少不了;要有棉被才能抵禦過低的機艙氣溫,喝充足的水,當然還有足夠的座位空間。非商務或頭等客位的代價,除了活動空間,還有私人感,令人有較充裕和較佳的睡眠。食物是否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差勁的食物令人感覺像難民,這份敏感還得靠機艙服務員的態度來辨別。
泛美航空年代,「空中小姐」令人感覺高檔,主要也因為飛行是最昂貴的交通。現在旅遊和貿易全球化,空中少爺小姐為平民的服務,職稱為機艙服務員,連帶他們的匆忙、煩躁,維持秩序的態度。從前是千揀萬選的高級人員,如今良莠不齊,表現質素參差。
我近年對自己乘搭了多年、曾經是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香港某航空公司的服務水平,感到極度失望。新管理層為了節流,嚴重破壞了乘客的貼身感受。其對待經濟客位的乘客如同難民,先後減去了長途航班的梳洗包與長襪,往日本的航班連薄被也索性不再派發。食物質量下降得驚人,前菜可是粟米小撮,主菜以濃味餸飯為惟一標準,甜品永遠是小杯雪糕,早餐永遠是稀粥。航線設計當然重要,但乘客貼身的感受欠佳,遲早還是會叫他們離開的,此等成本省不了,別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