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養生坊 > 正文

醫者手記:膽囊癌的中醫治療

2016-06-05

膽囊癌是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居胃癌、食管癌、肝癌、大腸癌和胰腺癌之後,排第6位,其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約為1%,屬於比較少見的惡性腫瘤。膽囊癌的早期表現與膽囊炎、膽石症相似,如右上腹疼痛、食慾不振、腹脹、噁心、乏力或低熱等,晚期則出現消瘦、疲倦乏力、肝臟腫大、腹水、深度黃疸或惡病質,各種檢查亦出現異常。本病好發於50歲至70歲之間,男女之比為1:3至1:4。5年生存率很低,約為2%至5%,八成以上病人可在1年內死亡。若能早期發現,在癌組織僅侵及粘膜或粘膜下層時做膽囊切除,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40%至64%。

膽囊癌屬中醫「脅痛」、「黃疸」、「癥瘕」、「痞塊」等病證範疇。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蟲積、水土失宜等,致肝膽疏洩失職、膽汁泌排不利、化為濕熱、痰濁、氣血運行不暢,此時毒邪承襲,蘊結膽腑,日久發為本病。病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膽囊癌早期診斷非常困難,當有以下情況時,認為應屬於該病的高危人群:

1. 55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2. 有5年以上的膽道病史;

3. 腹痛症狀由間歇性變為持續性;

4. 多發性、直徑大於2.5厘米的結石;

5. 膽囊有萎縮鈣化或局部增厚;

6. 有直徑大於1厘米的膽囊息肉;

7. 膽囊腺肌增生症;

8. 胰膽管匯合畸形等。

中醫對本病主要在辯證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其致病之原因為正氣不足,致病之邪以濕、毒、瘀為主。治療原則為扶正固本、疏肝健脾、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活血化瘀。常以參苓白術散、丹梔逍遙散、甘露消毒丹、茵陳蒿湯及大黃?丸等方劑為基礎加減變化,隨證治之。不少患者單純採用中醫治療獲得長期生存,且生活質量良好。

文:郭岳峰 香港仲景堂中醫綜合診療中心 主任中醫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