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生活語絲:住院隨想

2016-06-20

吳康民

這一次因急病進入東區醫院,隔鄰病床的病人竟有兩位穿着制服的人員陪着。一問之下,說是懲教署人員。那麼這個隔鄰病人該是一位犯人,因病入院治療,要勞監視人員陪同。但他們談笑甚歡,似乎已成老朋友了。

數年前,也因急病進入律敦治醫院,對面的病人竟有兩位警察日夜陪着。他們還和我打個招呼,說在電視上見過我,也看過我寫的文字。

與病犯有緣,不是一件好事。但井水不犯河水,只是巧合而已。

我是最怕入醫院的。自從早年因切除膽結石而入住養和醫院,已經多年遠離病院了。上一次進住律敦治醫院,女兒堅持要住私家病房,每晚一千大元。而普通病房,只花一百,相差十倍。我不是住不起私家病房,只是慳儉成性,可省即省,得過且過,不願多所破費而已耳。

過去讀過古今許多慳儉的故事。有一則至今念念不忘,話說有一位早年的大財主,病危臨終時伸出二隻手指。其後人不明所以,後來,才知道是病榻旁的一盞油燈,點着兩根燈芯,太過浪費,希望捻熄一條,顯出這老人慳儉本性。

我對金錢並不慳惜,認為應花費便應花費,絕不「孤寒」成性。看有個別朋友,吃喝從不付賬,連作付賬狀也沒有,總是白食白吃,我只是一笑置之。

慳惜與孤寒不是一個「層次」。我在交友和資助貧困毫不慳惜。但也曾遇一兩個認識的「騙子」。早年一位老朋友的兒子,訛稱有重病而欠缺醫藥費,要我借他兩萬元,但又要我把錢存入一個不是他的賬戶,可惜我是太傻太天真,居然受騙。此人往後無影無蹤,甚且還不認賬。

也有過在珠海的碼頭,一位年輕女子前來認親認戚,說是某某的女兒,因母無錢就醫,要借幾萬塊錢。此人騙術太低級,所說破綻太多,我只有一笑置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