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參與了不少寫作、繪畫比賽的評審工作,除了讚嘆學生作品出色、文筆細膩、畫工精湛,一眾評審討論最多的是:「為何小小年紀,卻有如大人般的思維,字裡行間或畫中工藝所反映的人生閱歷與其年紀甚不相配呢?」心中充滿疑惑,但始終難以深究,最後還是決議以大會定下的評審準則評核作品的高下。事情值得深思的地方是,孩子參加比賽,或完成日常的功課、測驗、考試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無論是比賽或功課,背後都有其教育意義和目的,若家長明白這些意義,並同意自己是孩子的同行者時,或許就要重新釐定自己的參與度,甚至學懂放手。
孩子最重要自我能力肯定
網上不同學者的研究報告均顯示,家長可關心孩子的功課及學習進度,但不建議參與完成的過程。今天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21世紀的技能,最重要的並不是成績、分數,而是在做功課、參與比賽的過程中發展孩子自主學習技能,提升其自發性、獨立處事能力,更要培育自信心和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再者,完成功課也是為了鞏固孩子責任感、歸屬感、自理能力,故學習過程比最終成績更重要。
如果孩子並非因自己百分百的投入而勝出比賽,在其人生路上反而有機會成為大輸家。因為孩子會以為比賽勝負不在於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是能否有幕後高手出謀獻策,代己出戰;作品不在於自己想表達什麼,而要依照父母的方法或社會標準而做;交作品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為父母、為獎項、為名聲而做等。當孩子出社會工作時,這些壞習慣會令他們碰壁。
家長責任助子女弱點變優點
在近日教育城的「e世代家長同行」講座中,資深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梁永泰分享到,每個孩子都是出色且獨一無二的,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將弱點轉化成優點,達到不同的成就。我們是孩子人生的同行者,而非他們人生的作家,我們只需以身教培育孩子,孩子的人生就讓他們自行承擔,用他們的能力走得更遠。■香港教育城高級發展經理洪婉玲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